【導讀】:張先生從小鼻子就不大好,最近這2個月,鼻子一直堵,尤其是左鼻孔,上週擤鼻涕時還出現了血絲,這才來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過醫生詳細檢查確診,張先生拿著自己的住院證,有點兒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診斷那一欄裡列印著6個字----真菌性鼻竇炎。
腳氣長到了鼻子裡?
面對”真菌性鼻竇炎”這一診斷結果,張先生產生了懷疑,在農科院工作的他對真菌並不陌生,真菌不就是黴菌嗎?不就是引起腳氣的細菌嗎?難道它們跑到我鼻子裡面去了嗎?
古老物種“趁虛”而入
真菌是非常古老的物種,是屬於植物、動物以外的一種生物群體,遍佈自然界中,人體的體表、腔道也常有真菌寄居。人的身體健康時,真菌往往不發病,當機體抵禦能力下降時,藏在身體某一區域性的真菌就有可能起兵作亂,導致疾病,醫學上又稱之為:致病微生物。
真菌性鼻竇炎是鼻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特異性感染性疾病,全名應該為真菌性鼻-鼻竇炎。多在機體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接受放射治療等情況下發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腫瘤、艾滋病、燒傷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發生。
愛“躲貓貓”的真菌性鼻竇炎要“剷草除根”
真菌性鼻竇炎的早期可能沒什麼症狀,但到了後期部分人才會出現頭痛、一側鼻涕帶血等症狀,由於沒什麼特徵性表現,很容易漏診。
而能讓真菌性鼻竇炎“原形畢露”的除了醫生多年的臨床經驗外還有鼻竇CT,在CT片子上,鼻竇內常有不均勻的密度增高影,絕大多數可見高密度鈣化斑點,有時會見到小的氣泡存在,有時可有竇壁的膨隆變形或吸收。
真菌性鼻-鼻竇炎一般先單側起病,以上頜竇發病率最高,其次為蝶竇、篩竇,進一步發展可以累及全組鼻竇。真菌有個特點,一旦生根,就很難清除,普通的藥物很難奏效,只能手術“剷草除根”。
有些真菌性鼻-鼻竇炎真的“要命”
張先生的真菌性鼻-鼻竇炎還算可控,只長在了鼻竇內。其實還有一部分真菌性鼻-鼻竇炎呈侵襲性生長,常見致病菌為麴黴菌、毛黴菌,這種情況就比較可怕了,病變不再限於鼻竇內,而是四面八方地生長,它破壞骨質,鑽進眼睛、大腦,能引發非常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人們的生命。
早期手術治療,效果立竿見影
真菌性鼻-鼻竇炎的治療原則就一條:早期手術治療。一經確診,儘早手術,清除鼻腔和鼻竇內真菌病原和壞死及不可逆的病變組織,恢復鼻竇的通暢引流。
目前透過鼻內窺鏡技術,微創手術來解決這一問題,效果立竿見影,術後還需要適當用些抗真菌藥物,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