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烏克蘭首都基輔,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座氣貫長虹、高達近百米的不鏽鋼塑像“祖國母親”,基輔被譽為“俄國諸城之母”,這裡面蘊含著多麼複雜的歷史情感:公元882年,一群飽受戰亂、流離失所的斯拉夫人決定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於是,斯拉夫人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公國”在此誕生,基輔成為斯拉夫人的統治中心。13世紀被蒙古人攻陷、14世紀劃入波蘭、15世紀復歸俄國、1941年被德國佔領、1945年蘇聯收復、1991年至今成為獨立的烏克蘭首都,這就是久歸久遺、苦難深重的基輔城。
基輔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城市西部地勢高亢是舊城區,著名的大教堂、修道院和市政大樓等大部分歷史建築都建在這裡,蔚為壯觀。東部低平寬闊屬新城區,現代高層建築錯落有致,第聶伯河就像一條藍色絲帶蜿蜒從中穿過,數條大橋跨河而過,遠處望去,傳統與現代共存共榮,各顯一章。初到前蘇聯的人見到這裡滿地都是金碧輝煌的“洋蔥頭”式教堂時,都有一個誤區,以為“東正教”誕生於此。其實東正教並不誕生在俄羅斯及東歐大地上,而是最早出現在地中海北岸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林。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出現後不久,就逐漸分化成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教會自稱保有正統教義,因地處東方,故稱“東正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定會根據自己國情尋找一個符合民族的精神支柱,就像古代中國從印度取經傳入中國佛教一樣,俄羅斯先人南下地中海,選擇了“東正教”。隨著東正教在俄國的興盛,逐漸取代了希臘正教的地位,成為了今天在整個東正教會內部中話語權最大的一家。
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同屬斯拉夫人,但兩個民族幾千年來合合分分,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總是理不清,是同宗同源兩個矛盾最多、最深的民族。為了紀念165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合併,1982年人們在第聶伯河西岸樹立起一個橫跨天空、採用航空材料建成的巨大金屬長虹,取名:團結環。然而,2014年烏克蘭人在選擇親俄還是親西方的立場上,將整個基輔市中心都變成了戰場,最後親俄的總統跑了,克里米亞飛了,東部地區還出現了一支強大的親俄民兵武裝。
基輔最高點觀景臺原是彼得大帝1716年為抵禦瑞典人入侵而修築的要塞工事。前蘇聯時間在這裡修建了一組雄偉的雕塑和藝術建築群,"祖國母親"雕像是基輔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母親"的左右手分別高舉盾和劍,象徵著保衛祖國的信心和決心。雕塑群下是前蘇聯戰爭紀念館。館外全是各種前蘇聯軍隊裝備的武器,人們還可以爬上照相,我爬上一輛T80坦克,這可是當時T系列最新式的坦克,在中國別說爬坦克,想見它的孫子T55坦克都不容易。我又鑽進一架米格23戰鬥機的駕駛艙,東摸摸,西弄弄,狠狠地過了一把軍迷癮。走入紀念館我才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前蘇聯參與和援助世界各地及各次戰爭的紀念館,在朝鮮戰爭館裡我看到毛澤東主席親筆簽名的蘇聯空軍英雄紀念證書,在越南戰爭館中還展出了胡志明贈送給蘇軍導彈部隊的錦旗,這裡甚至還記載了中國對越還擊作戰中,蘇聯空軍一架運輸機在援越運送軍用物資時,墜毀於河內內排國際機場,一名將軍當場死亡的內容。最後一個是入侵阿富汗戰爭的展廳,這個展廳最大,裡面甚至還復原了一個被阿富汗游擊隊摧毀的哨所。阿富汗戰爭是前蘇聯發動的最後一場對外戰爭,也是拖垮前蘇聯的重要原因之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展覽館最後一張高近十米的巨幅黑白照片:一個蘇聯母親懷裡抱著一張掛有黑紗的照片,上面是一個英俊年輕的蘇聯士兵。
作者:劉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談巢》影片是一檔語言類節目,主張百姓百談,圍繞人文歷史文化,用完美結合知識與娛樂的故事化講述傳播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