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審議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即將進入實施階段。大家對北京的長城瞭解多少呢?我們將陸續推出北京六區長城資源介紹,帶大家一起了解北京520.77千米長城。
對比國家文物局公佈的北京市六區長城資源資料,可以看到密雲區長城資源,無論牆體、敵臺、城堡的數量都是北京六區中佔比最高的,不愧是北京市長城資源保有量的Number One。
密雲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是北京市各區中面積最大的區。密雲區三面環山,東、北部與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縣、承德縣、灤平縣交界,西、南部與懷柔區接壤。南部接順義區、平谷區平原。在燕山環抱之中的密雲水庫面積180平方公里,是首都北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飲用水源供應地。由此,密雲區以生態立區為根本,落實“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護地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特色文化旅遊休閒及創新發展的示範區”的功能定位。
“密雲古雄郡,山河何壯哉”是乾隆皇帝稱讚密雲的詩句。距今約40萬年前,密雲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十里堡燕落寨雪山文化遺址證實了在6000年前密雲區便有了人類聚居。有文獻記載,距今4100多年的“共工城”亦在檀州燕樂縣界,即密雲燕落村一帶。戰國時期燕設漁陽郡,是密雲地區最早的行政建制。西漢時期漁陽郡轄12個縣,有三個縣位於現在的密雲區境內。密雲建縣則始於北魏皇始二年(397),“密雲”二字來源於原縣城南邊的高山,據說當時高山上常有云霧繚繞,故稱為密雲。
圖1 密雲區山水格局分析圖
密雲區地形整體呈簸箕狀,全區多山,同時河流較多,因地形特徵區別顯著,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其東、北、西三面群山環繞。密雲區長城於東南部與平谷區長城相接,向北再向東北延伸至霧靈山,然後折向西行,有著名的司馬臺、金山嶺、古北口長城段,然後再折向南行,進入懷柔區。整個長城在燕山山巒之上依山就勢、蜿蜒盤旋。密雲長城涉及區內11個鄉鎮,也是長城文化帶中涉及鄉鎮最多的區。
01
密雲區長城資源總況
目前所知的密雲區的長城資源以明代長城遺存為主,也有少量北齊長城遺存。長城由平谷區進入,東南起大城子鎮,最後西出田各莊鎮進入懷柔界,成幾字型共穿越了密雲17個鎮中的11個鎮。在國家文物局認定的長城資源中,密雲區長城牆體共計147段,其中,北齊長城3段,總長度182餘千米,約佔北京長城總長度的35%。
密雲區明長城全部為薊鎮管轄,是中國明代長城最具代表性和精華段之一,也被譽為最有文化的長城段。
密雲長城60%左右均為石砌,或城磚包砌,幾乎不見夯土城牆。其敵臺有600餘座,約80%是城磚砌築。具有建造堅固、等級高、敵臺極為密集的突出特點。
圖2 密雲區長城分佈及重要段落示意圖
02
密雲區北齊長城
目前認定的密雲區北齊長城共3段,分別位於司馬臺、古北口、潮關。
站在古北口潮關村,可以清晰地看到潮河對岸由明代長城一側沿山脊而下的北齊長城。潮關村三面被潮河包圍,自古即是古北口大道的重要關口,北齊在此修築長城,並建“提攜城”,隋唐稱“提奚城”,元代稱“潮河關”。明代古北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修築的臥虎山-蟠龍山長城或部分利用了北齊長城。遺存的這段北齊長城由石塊砌築,多數已坍塌成石壠,偶爾還存有底部寬約4-6米,高約1米的石砌牆體。司馬臺一段北齊長城,位於東莊鄉後川口村,石牆高約0.7米,寬約2.5米,斷斷續續。起於司馬臺關門西山腳下,沿山脊在後川口與明代金山嶺長城連線,這是唯一偏離明長城的一段北齊長城,其餘東西北齊長城,早已迭壓在明長城底下,其遺蹟不見。
圖3 潮關村看北齊長城
03
密雲區明長城防禦格局
密雲境內明長城屬薊鎮西協,以石匣城為中心,下設牆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四路。古人根據石匣及四路的不同特點做了生動的描述:玄天鎖鑰石匣城、邊關要險牆子路、絕勝雄關曹家路、京師鎖鑰古北口、左普雄關石塘路。
石匣城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明嘉靖年間對其先擴建後又改建為石城。譚綸、戚繼光將這裡作為薊鎮三營中的西營後,先後設定協守西路副總兵、副總兵參將、督標左營遊擊等重要軍官。其城堅固考究,建制完備,是名副其實的“玄天鎖鑰”。
牆子路起自魚子山,終至大黃崖口,共11處關隘。營城位於今密雲區大城子鎮牆子路村內,是守衛密雲通往河北興隆縣道路的重要基地,其“V”字長城十分有名。“V”字長城依兩座相鄰的山峰而建,峰高谷底,坡度極陡,長城因勢恰好成為十分形象的“V”字型,景觀獨特。
圖4 牆子路“V”字型長城
曹家路下轄15個關口,其營城位於今密雲區新城子鎮曹家路村,這裡是密雲區新城子鎮、承德市興隆縣、承德市灤平縣、承德市承德縣四區縣交界的地方,有著雞鳴四縣之稱。
古北口路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共轄15個關口,明代在這裡設有防禦千戶所。古北口因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有著“京師鎖鑰”之稱。清代《密雲縣志》載:“京師北控邊塞,順天所屬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關為總要、而古北口為尤衝。”非常知名的司馬臺長城、金山嶺長城、蟠龍山長城、臥虎山長城都屬於古北口路。
石塘路由左二關到河防口共轄26關口,有鸚鵡巖、鹿皮關等天險,靠近石塘路需要過三關(白馬關、馮家峪關、鹿皮關)闖五寨(下營寨堡、石佛寨堡、高家嶺寨堡、黃岩口寨堡、驃騎寨堡)。清代《密雲縣志》將其譽為“密雲首險”。“古北關前月似霜,石塘嶺下塞雲黃。鳴笳夜半邊聲起,不是征夫亦斷腸。”說的便是這裡。
圖5 白馬關城堡城牆
04
密雲區長城突出特點
隆慶年間明王朝為了加強京北的防護,調名將譚綸、戚繼光鎮守,對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的長城進行了重修。密雲區作為北京的東北大門,是庚戌之變蒙古部族兵臨京師的突破口,這裡的長城是長城重修的重要環節。作為明長城的精華段之一,密雲明長城有著敵臺密集、形式多樣的突出特點。密雲區長城的長度約為薊鎮長城總長度的三分之一,而敵臺數量則佔有半數以上。以古北口下段為例,在55段牆體上共分佈有84座敵臺。這樣密集的敵臺佈局在其他區域是很少見的,這應當與防禦區位和地貌特徵有關。
圖6 古北口蟠龍山長城上密集分佈的敵臺
密雲區的司馬臺長城十分著名。司馬臺長城所依建的山形如刀削斧劈拔地而起,險峻異常,如仙女樓和望京樓(東16樓)之間,山脊一側為刀削式的陡峭懸崖,單邊的石砌邊牆呈“弓”字形排開,單人掩體以牆相隔,箭眼密佈,猶如碉堡。司馬臺長城段敵樓密集、形式多變、結構各異,按外立面形式分,有單眼、雙眼、三眼、四眼和五眼樓;按層數分,有單層、雙層和三層樓;按結構型別分,有磚、磚木和磚石結構;按內部空間分,有單室、雙室和多室之分;內部裝修也各不相同,頂部也有平頂、穹隆頂、八角藻頂和覆鬥頂;門窗有邊門和中間門、磚券和石券,還有花崗岩石門等多種樣式。密雲區幾乎彙集了長城敵臺的所有型別,其中麒麟樓因一面影壁上的磚雕麒麟名氣享譽海內外。
圖7 密雲長城24眼樓
05
結語
北京北部的居庸關與古北口自古便是通往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兩處重要通道和關口。古北口因“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天然孔道成為自古至今的商貿往來、軍事防禦、民族融合、抗日戰場的故事發生地,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
自司馬臺長城至古北口長城一段將作為北京市長城文化帶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的重點全區域進行保護與建設。
本期密雲區的長城就先介紹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繼續介紹與密雲區長城相接的懷柔區長城,那麼同為生態涵養區的懷柔區,它其中的長城又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特點呢?
資料來源: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