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索寒雪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養老問題專家、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剛剛結束了一次調研。“我們發現,現在關注養老規劃的人比我們想象的要年輕,30多歲到40歲出頭是高峰,而且他們首先關心的是父母怎麼養老,然後才是自己怎麼養老。”
面對這一結果,楊燕綏表示,“我們非常感動,理性孝心是這次調研非常重要的亮點。”
日前,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大家保險聯合釋出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顯示,從年齡來看,50至59歲群體中48%的人已經開始養老規劃並付諸行動,40至49歲群體中有養老規劃和行動的佔比為44%,儘管在30至39歲群體中有養老行動的佔比僅為39%,但九成已經開始養老規劃。
其他年齡段進行養老規劃人數也接近80%,很多人呈現出“我做好了養父母的準備,但不指望子女養我”的態度。
養老規劃價效比
“調研顯示,已經為買養老社群做準備的人群年齡高峰在43到45歲左右,其中79%是首先為父母著想,所以我們才叫理性孝心,先給父母做規劃,然後再考慮自己怎麼辦。”2021年12月23日,楊燕綏在中新社國是論壇主辦的“城心養老:養老新趨勢”專題論壇上如是表示,其中45.6%的人是在父母生病時,開始考慮養老問題的。
2021年11月18日透過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顯示,各地要統籌老齡事業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相關部門要用好有關資金和資源,積極支援老齡工作。
《意見》明確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援政策,完善階梯電價、水價、氣價政策,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對贍養負擔重的零就業家庭成員,按規定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
同時,《意見》還明確,“落實相關財稅支援政策,鼓勵各類公益性社會組織或慈善組織加大對老齡事業投入。開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群建立活動,將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情況納入文明城市評選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推動居家、社群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這是一個重要概念,提出支援養老機構運營社群養老服務設施,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將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培訓納入政府採購養老專案的計劃等。
據瞭解,《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對各種養老形式進行了統計分析,被訪人主要來自一線或者準一線及二線城市。
其中,“在家養老(家人照料為主)”費用最低,平均每人花費6665元/月。而“在家養老(機構提供上門服務)”是指社群/相關組織能提供上門服務或家裡按養老機構的標準配置,由專業的機構提供上門服務,由於增加了專業機構的服務,受訪者預期平均每人花費8045元/月。
此外,“社群養老(日間照護服務)”指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家附近的社群照料中心,由中心提供白天的照護。這種養老方式預期平均每人花費7652元/月。
而“社群養老(入住照料中心)”指住到家附近的社群照料中心,由照料中心提供所有的照護;由於照料中心提供全部服務,受訪者預計費用增加,平均每人預期花費7942元/月。
價格相對昂貴的“機構養老(不含旅居和海外養老)”,平均每人花費9285元/月。“旅居養老(異地養老機構)”指在不同季節不同地方的養老機構短期居住,邊旅遊邊養老,受訪者預期平均每人花費11246元/月。
價格最貴的是“海外養老(境外養老機構)”,平均每人花費15563元/月。
有趣的是,透過調查資料交叉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受訪者學歷的提高,選擇養老方式的預期月花費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博士學歷人群預期15453元/月,為最高,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群為7155元/月,為最低,兩者相差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與這些來自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統計數字相比,還有一部分人在養老問題上選擇空間有限。東北一位養老院的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們當地的下崗職工養老金只有每月2300元,我們的養老院每月費用定在了2100元,他們自己還要留一點。”
銀髮經濟將迎來爆發期
“老齡化是個必然的趨勢,一代比一代壽命要長,養老要過得好,就應該在年輕的時候注重投資養老金融工具。我們應該學會用金融工具去應對我們的人口老齡化,否則攢下的一點積蓄,過20年、30年後的價值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投資是很重要的,從現在開始就要為老齡化做一些準備。”鄭秉文表示。
鄭秉文一直倡導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長期投資,只有透過投資才能保障資金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老年人並不把退休金作為唯一資金來源。統計顯示,養老費用來源存在差異:“70後/80後”大多靠理財、保險,“50後/60後”大部分靠存款和國債。“80後”依靠“理財”者多,通過出租或出售“房產”補充養老費用的比例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年輕一族已經不像老一代人群那樣對房產投入有較深“感情”,而是認為房產只是一項投資。
此外,高收入人群的資產管理比較均衡,養老費用的來源包括“理財、存款、保險收益”比例均高於其他人群,對“子女供養”的依賴度也低於其他人群。
楊燕綏表示:“隨著社會步入健康長壽時代,在養老規劃上,我們需要強調長期主義。從大的概念講,長壽時代的銀髮經濟,從優生優育階段就得開始做,年輕人的健康管理也得做,儘可能減少到老年階段失能失智的風險。長期主義裡還有一個問題,人的壽命越長,政府能做的事情越少。人的壽命長了以後,自己要有長壽責任制,要對自己健康長壽負責任。”
也正因此,楊燕綏帶領課題組進行調研,並完成了《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這是對我國30~85歲城市居民養老服務需求進行的大資料畫像。
該報告聚焦城市居民家庭結構與健康狀況、養老認知及養老規劃、養老需求及養老機構選擇、養老保險認知及消費動因、“保險+養老”趨勢等方面議題,展開歷時7個月的調查,覆蓋全國19個省份80萬城市居民。
調研結果顯示,隨著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劇增,未來養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未來人均養老消費預期超百萬元。在社群養老和機構養老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心養老模式”受到市場歡迎。
“現在政府在做的就是‘子女距離父母一碗湯的距離’,其實一碗湯說的還是家庭的養老責任和氛圍。”楊燕綏表示,“在體系還不完善的時候,養老肯定是以城心為中心,因為急救能力還都在三甲、二甲醫院,他們在城中心。”
由於老人在養老問題上,青睞距離醫院較近的地點,因此醫養結合是業界討論最多的問題。
上述《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的具體措施包括:衛生健康部門與民政部門要建立醫養結合工作溝通協調機制;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開展協議合作,進一步整合最佳化基層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提供醫療救治、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等服務。
此外,還支援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以及醫養結合服務。鼓勵基層積極探索相關機構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規範轉換機制。
《意見》還指出,根據服務老年人的特點,合理核定養老機構舉辦的醫療機構醫保限額。2025年年底前,每個縣(市、區、旗)有1所以上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參加照護知識等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建立一批醫養結合示範專案。
醫養結合是近年來養老的主旋律,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由前述機構日前釋出的《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指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資源需求急速上升,醫養結合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快速增長,但是床位空置率高,無證經營制約民辦機構發展,護理員隊伍水平低及政策落實難等突出問題,是健康老齡化需求無法滿足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