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對中國和美國而言是通脹,對日本是通縮
在聖誕節前的週末,美國宏音(Macro Voices)推出了一集新的播客,邀請的嘉賓是美國戰略經濟學家傑西·費爾德。
費爾德談到他對通脹與通縮的市場辯論,目前的全球通脹一直處於高位,但是美聯儲之前一直認為通脹是暫時的,還有一些市場人士認為,未來主導經濟的不是通脹,而是通貨緊縮。原因就在於出生率不斷降低以及老齡化,就好像日本曾經經歷過的那樣。
對此,費爾德表示老齡化對日本是通縮,但是對中國和美國而言很可能帶來的是通脹。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齡化對於中美與日本的不同
原因在於中國、美國與日本的老齡化可能有著本質的不同。
日本的老齡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日本的這些老人在退休之後往往還活躍在工作場所,他們並沒有退出職場,而是仍然在製造產出。同時因為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裂,摧毀了他們的家庭經濟,以至於消費始終無法提振。
產出增加而消費減少,是日本老齡化帶來通縮的根本原因。此外還要加上中國可以向生產成本更低的中國進行進口(許多日本工廠把生產移到了中國,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反向以更低的價格出口到日本),這些原因中和導致了日本經歷了20年的通縮。
但是中國,與美國的情況不同。
費爾德認為:中美退休的嬰兒潮一代集體離開了勞動力市場,他們是真正的退休,絕大多數不會再回到工作崗位,並帶走之前10年的最大蛋糕。相對於非工作人口,工作人口的下降是一種“通脹力量”。
中國和美國的退休潮,沒有經歷過像日本那樣的金融危機,他們在美國股市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最高點退休,你很難想象美國人會像日本人那樣傾向於工作,而不是消費。而中國也是一個消費主義更接近於歐美,而並非日本那樣的國家,何況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是建立內外雙迴圈,要打通國內的消費渠道。
所以中國和美國的老齡化,更多的是一種消費的通脹力量,而不是像日本那樣是一種通縮的力量。再加上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中國製造不可能永遠便宜,這也是未來全球通脹的一個重要原因。
費爾德說道:
(要想避免通脹)除非是金融危機之後,導致很多嬰兒潮一代被迫留在勞動力市場。他們不能退休,因為他們的退休賬戶受到了衝擊,所以他們必須在勞動力中呆得更久,增加一段時間的勞動力供給,能起到反通脹的作用。
此外,費爾德還對債務作為一種抑制通脹力量的影響提出了警告:
當你說到債務是另一種抑制通脹的力量時。我想這對像我這樣的人來說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負債太多,我們就必須削減開支,損害需求。但這對每個人都是正確的,除了政府,你知道,他們可以印錢來貨幣化債務。
他還說到:
你知道,當債務佔 gdp 的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對於那些不能逃脫印鈔的國家來說,通常都是個問題。美國政府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逍遙法外,你知道,現在已經好幾年了。很明顯,發行4到5萬億美元的新債務,讓美聯儲全部買下,這是絕對的通貨膨脹。
費爾德的說法是一個有趣的視角,他透過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以及貨幣與商品的關係,這兩方面來論證的。
中國的60後嬰兒潮一代退休之後,是否會再進入生產領域,就像日本那樣?還是像美國那樣,成為一種純消費的力量。而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確實在減少,這在長期來看確實是通脹力量。但是,我認為也不能忽視經濟減速對於居民收入的影響,尤其是房地產的收縮具有極大的財富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