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前勞煩您動動手指關注本人賬號,公眾號、微博與頭條賬號同名,謝謝!】
2021年的年尾,看好中國的外資、外企迎來了一個猝不及防的好訊息。12月30日,上海銀保監局釋出了關於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變更股東的批覆:批准國民信託有限公司將所持有的你公司50%的股權轉讓給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轉讓後,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持有你公司100%的股權,國民信託有限公司不再持有你公司股權。
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6月,由國民信託有限公司、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雙方各佔50%股權,公司註冊資本為10.25億元人民幣,總部設於上海。匯豐人壽保險是匯豐保險集團(亞太)有限公司旗下包括四家承保公司之一,主要負責承保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
證監會的這一宣告,意味著匯豐控股可以完全控制其在中國的人壽保險企業。匯豐控股在2019年中即提出了收購匯豐中國人壽剩餘的50%股權,以達到全資控股的目的。匯豐與華為的風波大家都比較清楚,因此,證監會一年半後最終決定同意匯豐的申請,意味著中國發出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的訊號:金融保險領域將加快對外資開放的步伐!同時,意味著中國450萬億的金融市場對外資極具吸引力!
一、金融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提速
2001年,我國加WTO時,就承諾過逐步開放金融保險領域。但由於管理層認為我們的金融、保險業比較弱小,一旦對外資開放,狼來了,獅子與羚羊共舞,無論資本、管理、技術還是經驗,我們的銀行、保險公司都無法同外資進行同臺競爭,所以對金融保險市場開放的步子較慢。
2018年4月份,我國終於決定加快金融保險行業的對外開放步伐,提出了“金融業開放十二條措施”。近年來我國金融對外開放不僅步伐明顯加快,力度也明顯加大。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推出了34條擴大開放措施。目前上述措施涉及的法規制度修訂已基本完成,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等。
2021年5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副主席梁濤在北京國際金融論壇2021年春季會議上表示,自2018年以來,中國金融領域已出臺50多項開放措施,大幅度放寬對金融業外資股比的限制,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批准設立各類外資銀行保險機構100多家。
目前已有一批國際專業機構透過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在財富管理、商業保險、信用評級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外資機構投資中國金融市場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如法國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和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合資設立我國首家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在我國設立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中英合資恆安標準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籌建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香港友邦保險公司參與跨京津冀區域保險經營試點;首家兩岸合資消費金融公司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也11月23日,在2021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專案金融峰會現場,重慶市江北區政府與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南洋商業銀行重慶分行花落江北嘴金融核心區。成為近三年來唯一一家獲准進駐重慶的外資銀行機構已正式獲批設立。外資銀行已經開始從沿海向中西部佈局。
2021年,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接連出現新突破。從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東持股比例,到取消保險資管公司外資比例限制,再到近日放開外資保險中介機構准入條件,無不顯示出我國金融開放的決心。
在監管部門批准匯豐全資控股中國匯豐人壽保險之前5天,也就是12月25日,銀保監會還批准了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的事項,將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在保險行業的開放力度領先於金融行業。一方面是因為加入WTO 20年來,中國保險業不斷髮展壯大,保費收入從2001年的1596億元增加到2021年11月末的4.2萬億元,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人身險市場、農業保險市場;在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有9家中國內地保險企業上榜;在2021年全球十大保險公司榜單中,中國平安(601318)保險集團、中國人壽(601628)保險集團躋身前十名。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需要累積對外資金融保險機構的監管經驗,觀察內資機構應對外資競爭的能力狀況。
儘管如此,在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成績也非常喜人。截止11月份,我國共有238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 銀監會已批准20家外國銀行將其中國境內分行改製為外資法人銀行,其中12家外資法人銀行已完成改制並開業,從事全面外匯和人民幣業務,包括對中國境內公民的人民幣業務. 匯豐銀行、 渣打銀行、 東亞銀行、 花旗銀行、 恆生銀行、 日本瑞穗實業銀行、 日本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新加坡星展銀行、 荷蘭銀行、 永亨銀行、 新加坡華僑銀行、 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在其他金融市場,對外資開放也取得明顯成績。
”跨境理財通”是金融開放的一環,亦是推動資金境內外雙向流動的重要工具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已在2021年10月10日正式生效。從廣州央行及深圳央行披露的名單來看,除廣深兩地共將13家中資銀行及分支機構外,還有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恆生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星展銀行等8家外資銀行及分支機構選入試點名單。
有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已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託管資格。證監會網站顯示,此前QFII託管行共有19家,其中外資銀行有6家獲得此項託管資格,分別是匯豐中國、花旗中國、渣打中國、德銀中國、星展中國、三菱東京日聯銀行(中國)。其中法國巴黎銀行在2021年8月4日宣佈已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託管資格。獲得此項託管資格後,法國巴黎銀行可直接支援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參與全領域的中國資本市場。
券商行業也在對外開放之列。2020年4月1日,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後,各家外資行紛紛透過增持、收購、新設等方式,進一步鞏固在中國的業務佈局。
除此次法巴銀行擬設立證券公司外,2020年9月28日,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與青島國資聯手,申請設立青島意才證券,外資股東持股51%;數日之後的2020年10月10日,渣打銀行(香港)遞交了申請設立證券公司的材料,並獲得了證監會接收。
截至11月底,國內共有9家外資控股券商。分別是:匯豐前海證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大和證券(中國)、星展證券(中國)、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史丹利華鑫證券、高盛高華證券。
二、中國的450萬億金融市場對全球各大金融集團具有濃烈的吸引力
2021年月25日彭博社報道稱,全球各大金融集團正爭先恐後地從中國54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6萬億元)金融業開放中獲利。高盛、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瑞銀集團(UBS Group)都在增加人手,並在從投資銀行到資產管理的各個領域擴大業務。多數外國金融機構已將財富管理列為重點業務,預計未來幾年可投資資產將增加一倍。
高盛的公開研究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可投資資產規模預計將超過70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0萬億元),其中約60%將配置於證券、共同基金(國內稱公募基金)和理財產品等非存款產品。高盛正在大力投資,並計劃將其在中國的員工數量增加一倍。今年前4個月,該公司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招聘熱潮,新增員工320人,其中包括約70名交易撮合者。
《華爾街日報》則提到,中國利潤豐厚的金融市場在進一步加大對外資銀行的開放力度。
據《金融時報》報道指出,華爾街各大集團現在都在擴大在華業務。隨著中國逐步放開受到嚴格控制的金融體系,外國資產管理公司正爭相尋求從中國龐大的儲蓄池中獲利。該報道指出,在中國,理財產品通常是透過國內銀行網路分銷的,這促使外國資產管理公司與本地銀行建立合作關係。
三、金融保險對外資開放,對我國金融機構既是挑戰也是發展機會
開放了金融保險市場,外資機構進來了,我國本土機構雖然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來說,也有利於本土機構的良性競爭和健康成長。
不利影響。外資機構就是來搶生意的,尤其是外資機構在高階金融保險業務、機構業務的處理水平,領先我國金融保險機構一大截,外資到來,對一些實力不夠強勁的本土金融保險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客戶流失,生存壓力增大,將是我國挺多金融保險機構將要面臨的考驗。事實上我國金融機構已經感覺到了危機,改革、創新已經逐步推出,畢竟現在來的只是外資的先行部隊,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等到完全放開之後再想改變,怕就來不及了。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專業與服務才是生存下去的王道。
有利影響。外資機構來搶生意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與優秀的服務意識,隨之而來的也有一批頂尖的金融保險人才,他們的管理經驗,可以極大的促進我國金融保險行業向專業化、合規化的方向發展,對促進我國金融保險業公平競爭,提高金融保險機構服務水平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可以說,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在股權、產品、管理和人才等方面開展合作,將國際上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風險體制運用到境內,促使金融保險機構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更為重要的是,外資金融保險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極為有利於穩定境內外資外企的投資與長遠發展的信心。在中外貿易爭端不斷之際,中國非但沒有收緊開放政策,反而進一步開啟大門,將我們一直握在國有資本手中最為重要的金融保險市場向外資、企逐漸開放,讓外資、外企看到了我們對外開放的膽略和氣度。可以預見,隨著更多的外資金融保險機構進入境內,一定會帶來更多的其他行業的外來投資。
四、金融保險市場對外開放,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外資進入,不僅影響了我國本土的金融保險機構,同時也影響到了咱們國內的一些投資者,對於外資機構,我們還是樂於見到的,因為我們老百姓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實惠。
一是產品會更豐富。外資機構帶來的產品,豐富了我國目前金融保險超市的貨架,大家在以後的投資中,可以選購的投資產品變多了,豐富了大家投資的“菜籃子”,投資者可以主動挑選的產品變多,而不是因為產品少,只能被動的接受。
二是價格會更實惠。國內外金融保險機構之間的競爭,會推出更多有價格優勢的理財類、資管類和保險類的金融保險相關產品,投資者可以選擇價效比更高的產品來進行投資。
三是服務會升級。內外資金融保險機構之間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服務當然會越來越好,以後說不定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或者保險的時候,可以體驗到更合意的賓至如歸的服務。
【作者:國證大資料徐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