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歐洲其他大國無不為在歐洲中部新崛起了一個大國而憂慮。可以說自從德國統一後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沙俄都在整天如何消滅德國的威脅殫精竭慮。而德國的軍事家也在為如何同時打敗東西邊的國家絞盡腦汁。
其中德國天才的軍事家,德軍總參謀長施裡芬為此制定出了一個“施裡芬計劃”,簡單的說就是東攻西守,集中大部分兵力於西線,先打敗法國,等法國投降後再西調主力徹底打敗沙俄,這樣德國就取得戰爭的勝利了。
施裡芬
實事求是的說,施裡芬制定這個計劃是有依據的,沙俄地域廣大,部隊調動費力,按照施裡芬的估計沙俄集結兵力至少需要6-8周的時間,在施裡芬看來以德軍的戰鬥力在這個時間結束西線戰鬥已經足夠了等西線結束後德軍主力調往東線打垮沙俄那是不費吹灰之力。
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法國,施裡芬計劃在西線集結了79個師的兵力,在東線僅僅留下10個師的兵力防守俄國,東西線兵力對比為1:8。
施裡芬計劃兵力對比
其中西線的79個師中有11個師用於防守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按照施裡芬的估計,開戰後法國一定會先進攻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以一雪前恥。68個師取道低地國家向法國進行大迂迴攻下巴黎,並把法國進攻阿爾薩斯洛林的軍隊實行包圍,兩面夾擊,從而徹底消滅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結束西線戰爭,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大致內容。
施裡芬計劃的關鍵就是右翼的力量,即德軍大迂迴的兵力,這是能否打敗法國的關鍵。所以施裡芬臨死之前都在囑咐“切莫削弱我右翼的力量”。
施裡芬沒能等到一戰開始就死去了,施裡芬的接班人是小毛奇,即德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毛奇的侄子 。小毛奇上任後修改了施裡芬計劃兵力部署,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軍力也在增長,可以有更多的軍力可以使用,但小毛奇把兵力部署的比例改變了,簡單的說就是加強了東線的兵力,西線的兵力部署又加強了阿爾薩斯洛林方向的兵力,減少了右翼大迂迴的兵力。如下圖。
小毛奇修改後兵力部署
後來眾所周知在馬恩河會戰中,由於德國右翼兵力少於英法聯軍,德國沒能取得會戰的勝利,導致施裡芬計劃完全破產進而直接導致了德國一戰的失敗。因此很多人認為小毛奇是德國一戰戰敗的罪魁禍首,正是他的自作聰明修改施裡芬計劃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事實真的如此嗎?作為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能夠當上德軍總參謀長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小毛奇不會不知道施裡芬軍力部署的用意,那麼小毛奇為何要還要修改施裡芬計劃呢。只能說當時施裡芬太過一廂情願,他的這個計劃制定幾乎是要讓敵人也按照他的部署走。比如他認為俄國的總動員需要6-8個星期才能完成,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俄國居然提前動員了,這直接打破了施裡芬的構想,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俄國就越過邊境向德國發起了進攻。
在俄國提前用兩個集團軍發動總攻後,以德國在東線僅僅10個師的兵力是抵擋不了的,雖然德軍的戰鬥力比俄軍強。而且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俄國在佔領波蘭的領土後對德國有一個突出部,這裡距離柏林僅僅只有180公里,如果不加強東部力量,可能德軍沒有打下巴黎,自己的首都可能就先被人佔領了,到時後還說什麼先西線後東線,所以小毛奇只能調集部分兵力去東線。
而在西線的兵力裡,施裡芬只考慮了用強大的右翼兵力進行大迂迴,但卻沒有考慮到以當時德國的能力是無法為如此龐大的兵力提供後勤保障的。而如果沒有彈藥糧食,再多的兵力又有什麼用,無非就是送死而已。小毛奇也是考慮到這一點也只能削減了右翼大迂迴的兵力,加強了阿爾薩斯洛林防守的兵力,畢竟防守作戰後勤保障要簡單一些。
可以說小毛奇修改施裡芬計劃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無奈。就算施裡芬活到一戰時期估計他也只能這麼做。歸根結底,施裡芬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但卻沒有考慮國力及經濟因素,而國力才能決定一切。可以說施裡芬計劃本身就顯得有點一廂情願,但是最終卻讓小毛奇背了鍋。
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