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翻閱古籍時,讓人頭疼的應該是人名了,古籍中往往把人名省略,或者僅用一個字表示,再加上古代人名多不是常用字,看一個不認識,再看一個還不認識,如果人名比較費心,那先秦時期女性稱呼就是最讓人頭疼的。
先秦時期女子姓名看上去很接近,一看就是什麼姜或什麼姬,幸虧女子不多,要不很容易弄混,先秦女子為什麼這樣稱呼呢?
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是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有同姓不通婚的規矩。氏是代表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的,所以只有貴族才有,姓是別婚姻,氏是明貴賤的。
隨著姓氏的演變,氏成為貴族男子的標誌,而女性由於不做官,大多數也沒有封地,所以只稱“姓”,她的稱呼則隨自己的婚姻關係而變化(也就是在家從父,出家從夫)。這也使得秦漢以前貴族女子的姓名多變而複雜。
貴族男子,在上古時期時只稱氏,不稱姓。貴族中女子稱姓,因為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因此貴族婦女的姓十分重要,這樣同姓的就不會結婚了。
貴族女子就以稱呼+姓來命名,至於這個稱呼叫什麼,有這幾種。
未出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就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或者其它詞。孟(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姬。孟姜女,就是一個姜姓的老大姑娘;妲己,就是一個姓己的美女(妲是美女的意思)。
出嫁後,有很多種情況,可以在自己姓上冠以自己或丈夫的國名,也可以冠上丈夫的氏或官名,也可以冠以丈夫或自己的諡號等等,
在姓上冠以自己出生國的國名或氏,如齊姜、晉姬、褒姒。如褒姒,就是姓姒的褒國女子。
在姓上冠以丈夫受封的國名,如秦姬、芮姜、息媯;
丈夫是別國的卿大夫,可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趙袞妻)、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死後,則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如武姜(鄭武公夫人)、文嬴(晉文公夫人)、文姜(魯桓公妻,本人諡號“文”)、宣姜(衛宣公夫人)、莊姜(衛莊公夫人)。
也有姓上冠以其它詞:如婦好,就是一個姓好的女子;南子,就是一個城南姓子的女人
從女子稱呼上可以看出,女子當時地位低下,應該說他們在未出嫁前,在家裡肯定是有名字的,可是在史書中,在正式記載中,只能這樣去記載,沒有留下真實的姓名,到底她們以前叫什麼,因為沒有記載,所以不知道。
正因為這樣稱呼,再加上先秦時姓很少,而氏很多,所以女子的稱呼看上去就會很接近,
幸虧古籍中的女子不多,要是多的話,都這種稱呼,估計重名的就太多了。
妹喜姓僖,喜應為僖,僖為黃帝十二姓之一。
那西施是不是村西姓施的姑娘?不對,西施姓什麼不知道,歷史沒有記載,施是西施住的村裡的氏,因沒記載姓什麼,所以不知道,網上說是子姓,後人稱為西施。西施意思就是施氏一個住村西的姑娘。
鄭旦和毛嬙姓什麼,歷史上沒有記載,和西施一樣,這時基本上都以稱呼氏為主,估計鄭旦是鄭氏,毛嬙是毛氏。
如前段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中的主人公羋月是虛構的名字,原型是秦宣太后,姓羋,叫羋八子,可能是楚國羋姓第八個女孩,其實按照先秦時習慣,應該叫宣羋。
隨著姓氏的演變,到秦漢時期,姓氏合流,不再是貴族的特權,平民可以有姓。以少數幾個姓為主的先秦女子稱呼,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再也不像先秦時那樣讓人看不懂,但也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