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和元初這一時期,局勢動盪,除宋、元外中國版圖上同時也誕生過其他政權,最為有名的分別是大遼(90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和金朝(1115年-1234年)。這三個政權下的帝陵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遼
遼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大遼”。1125年被金朝所滅。
大遼版圖
1祖陵【遼太祖】
祖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及述律後的陵寢。貞烈皇太后、齊天太后也埋葬於此。
耶律阿保機網路插圖
以其地有祖山,為契丹始祖興業之地,故名。祖陵三面環山,“鑿山為殿”,南側谷口有土牆阻隔,兩側有建築遺址多處,東側山頂有石雕大龜趺。附近發現契丹大字殘碑 1通,鐫刻工整,推測為遼太祖創業碑或紀功碑。陵墓在西北山坡上,石塊壘砌地宮牆身已暴露,前面有享殿遺址、石翁仲及經幢等。祖陵有一巨大袋狀山谷,谷間叢林茂密,泉水潺流,四周群山環抱,峰姿秀麗。巔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築成壁壘,無徑可通谷內,谷口處有兩座巍然聳立的巖峰如巨龍昂首,東西對稱,形成天然山門。這就是《遼史》中記載的“黑龍門”。龍門兩側所有建築遺蹟,應是樓櫓。由龍門入谷北行約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殿址,地面上殘存有琉璃殘瓦。從殿的規模格局與祖州城內城正殿大體相仿,應是《遼史》中記載的“太祖天皇帝廟”。山谷深處有陵墓寶頂(墓葬上部的圓形土丘,帝陵稱為寶頂)兩處,一個較大,推測是遼太祖陵,另一處較小,也應是陵墓。遼祖陵黑龍門外山坡處現存一石龜趺。近年,在此附近採集到70餘塊契丹大字和漢字殘碑石,其中契丹大字殘碑石30餘塊。
遼太祖陵
2懷陵【遼太宗—遼穆宗】
懷陵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穆宗耶律璟的陵寢,遼代懷州是為守奉懷陵所設的奉陵邑,懷州城址早已被發現,懷陵的位置卻一向不為人所知。1976年昭盟文物站蘇赫、巴林右旗文物館韓仁信二同志在懷州一帶調查時,終於在床金溝發現了懷陵。為了進一步調查懷陵的佈局和現狀,1976年昭盟文物站王建國、孟慶永同志對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測和鑽探,取得了許多收穫。《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大同元年(946年)四月丁丑,(大宗)崩於灤城,享年四十六。是歲九月壬子朔,葬於鳳山,陵曰懷陵。”所以稱懷陵,因陵址在遼懷州附近鳳山。懷州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所建,太祖於天贊中攻破扶余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置州築寨居之,派奉陵軍上節度鎮守此地。
3顯陵【遼世宗】
顯陵,是遼義宗(追諡,實際尚未即位。又為遼東丹王)耶律倍的陵寢。耶律倍死後,一位僧人為他草草收屍。石敬瑭率軍進入洛陽後,為了討好契丹,親自為耶律倍服喪,在耶律倍靈柩前放聲大哭,並以帝王之禮將其厚葬於洛陽郊外。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耶律倍長子耶律阮(遼世宗)親護耶律倍靈柩從汴京回來,由於耶律倍喜愛醫巫閭山的奇山秀水,耶律德光念及兄弟情分,派侄子耶律阮將耶律倍靈柩運回,歸葬在了醫巫閭山,並加封諡號為文武元皇王。遼寧省北鎮市的醫巫閭山,風景秀麗,是關東三大名山之一,自古被封為幽州之鎮,歷代均將其列於祀典,著名的遼代顯陵就坐落在此,裡面埋葬著讓國皇帝耶律倍和遼世宗。可惜,由於疏於管理,致使這一遼代早期皇陵多次被盜,大小盜洞數不勝數,令人看了無不痛心。
顯陵盜洞
4乾陵【遼景宗—遼天祚帝】
遼乾陵是遼景宗耶律賢和睿智皇后(俗稱契丹蕭太后)的合葬墓,位於北鎮富屯鄉龍崗子村。乾陵未能申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數遼代皇家墓葬仍處於無人管理、失於保護、任人破壞的狀態。墓葬群中僅有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岌岌可危。乾陵位於北鎮城北10公里的龍崗子村,佔地16平方公里 ,三面環山,由西北向東南的一個谷地,呈簸箕樣。是北鎮百里梨花帶非常重要的一處觀花點,每到梨花開放,漫山遍野、瓊枝玉朵。市內坐公共汽車20分鐘內就可以到達。當地人稱這片山谷為二道溝。這裡西高東低,三面環山,南為鷹嘴山,北為煙筒山,西靠龍門峰,與新立墓葬僅隔一山樑,東面廣闊平原一覽無餘。
與其他皇家陵墓相比卻是大相徑庭。這裡沒有石像生、御路、享殿、明樓等陵寢建築,也沒有接踵而至的旅遊團和打著各色小旗的導遊員,甚至連一塊標明是陵墓區的石碑也找不到。
5慶陵【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
遼慶陵位於巴林右旗遼慶州城遺址北約10公里大興安嶺王墳溝中。陵墓所在大山名大黑山,遼代名慶雲山。山麓葬有遼朝鼎盛時期的三位皇帝,分別為遼聖宗耶律隆緒、遼興宗耶律宗真、遼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後妃的陵墓。聖宗陵稱永慶陵,興宗陵稱永興陵,道宗陵稱永福陵,通稱三陵為慶陵。三陵自東向西排列,故俗稱東陵、中陵和西陵。天慶九年(1119年),金人破上京,慶陵中的金玉寶器被掘一空,自20世紀初至40年代,慶陵更是屢遭盜掘,多年的盜掘致使慶陵墓室殘亂不堪,隨葬文物基本全部散失,西陵、中陵墓室全部坍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稱邦泥定國或大白高國。因其在西北,故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時期,大權掌握在梁氏母黨手中。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金朝崛起後,西夏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西夏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里。對外關係上,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與金並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李元昊畫像
西夏王陵【夏景帝—夏毅宗—夏惠宗—夏崇宗—夏仁宗—夏桓宗—夏襄宗—夏神宗—夏獻宗—夏末帝】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景區佔地面積58餘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0.9平方公里,分佈9座帝王陵墓,200餘座王侯勳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佈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築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築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西夏王陵
金朝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立國,國號金,建元“收國”。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金朝版圖
1睿陵【金太祖】
金太祖陵始建於1123年,是為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金太祖陵佔地5.1公頃,主要建築有玉帶橋、門殿、陵臺(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主要景觀有玉帶橋、門殿、陵臺(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郊兩公里阿城區。睿陵俗稱斬將臺,981年1月2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餘米,佔地近千平方米。經1975年和1993年兩次對陵冢進行鑽探,測得陵冢為夯土築就,夯土層為6至10釐米不等,黑黃土相間。地表散佈著布紋瓦片、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磚、柱礎石等,與金上京皇城內宮殿址發現的建築材料相同,為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後的遺物。陵址附近村中,猶存一殘柱礎石,邊長1.13米,厚0.28米,外徑為0.90米,內徑(承柱面)達0.72米, 其上突起的圓面磨得十分光滑,為陵地的遺物。
金太祖陵
2恭陵【金太宗】
恭陵,是中國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顏晟的陵墓。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己巳,金太宗在上京明德宮去世。三月乙酉祔葬太祖的和陵。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源的胡凱山南坡(今黑龍江省阿城市老母豬頂子山)。皇統四年(1144年),改號恭陵。貞元三年(1155年)十一月戊申,改葬大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區),依然陵號是恭陵。明朝末年,因為後金反明,被明朝政府破壞。
3思陵【金熙宗】
思陵,金熙宗完顏亶和悼平皇后裴滿氏的合葬陵寢。 皇統九年(1149年)十二月,金熙宗被殺,葬於悼平皇后裴滿氏墓中。貞元三年(1155年),改葬於大房山蓼香甸。大定初年,金世宗將陵寢定名為思陵。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以思陵狹小,改葬於峨眉谷,仍號思陵。
4興陵【金世宗】
興陵葬的是金世宗完顏雍。該陵位於太祖陵(睿陵)側。世宗死後,章宗便把烏林答氏、元妃張氏、李氏的遺骨都遷到興陵。睿陵西側,修築一道牆,中間開一門,前有碑亭,後有享殿,該是興陵,規模小於睿陵。興陵在睿陵地宮的西南側,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寶頂,和一個完整的十字形轉圈地宮,此地宮已經露天。元明兩代也以金陵為旅遊聖地,其中京西八景(元)中的“道陵蒼茫”就出自金陵。但在明朝晚期,因為要滅女真氣焰,故把金陵毀掉了,什麼寶頂、地面建築都被夷為平地了。到了清朝,順治和乾隆二帝曾修復過金陵。民國時期,興陵的寶頂都被挖出了一個大洞,後來乾脆一劈兩半,但是三合土寶頂下面竟空空如也,再往下挖就是地表的石頭了。
金陵
金朝皇陵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車廠村至龍門口一帶,範圍達數十公里。始建於金海陵王時期(1149~1160),以後三代皇朝加以擴修。貞元三年三月,海陵王下令營建大房山的九龍山諸陵。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順陵的靈柩就已順利地安葬在了房山的陵寢中。後經金世宗、金章宗、衛紹王、金宣宗等60餘年的營建,其兆域達156裡。在九龍山、鳳凰山、連泉頂東峪、三盆山鹿門峪等6萬多平方米的山林中分佈著光、熙、建、輝、安、定、永、泰、獻、喬、睿、恭、思、景、興、裕、道17座金代帝陵,金立國前的始祖以下十帝(女真部落首領,尊以帝號,設定陵位)均遷葬於大房山。另外還包括唯一的一座后妃陵——坤後陵,以及埋葬著完顏宗室的諸王兆域。金陵對研究金代歷史發展及其變遷具有重要作用。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