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字顯慶,出生於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死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一生金戈鐵馬,最終成為隋朝第一功臣。
一、追隨宇文泰
李穆自稱是西漢騎都尉李陵的後人,世代為將。他的祖父李斌,北魏後期以都督身份鎮守高平,父親李文保死得早。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春,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隨賀拔嶽進入函谷關,率兵前往鎮壓關隴起義,20歲的李穆在這個時候開始追隨宇文泰。李穆對宇文泰恭敬有加,辦事非常謹慎勤勉,從不懈怠,深受宇文泰賞識,因而做了他的隨身侍從,可以出入臥室,這種信任當時無人能及。
李穆可真是有眼光,這個宇文泰真不是一般的牛人,他對後世的影響真的太大了。跟對人,是成就自己的第一步。
賀拔嶽後來被依附高歡的侯莫陳悅設計謀殺,宇文泰被推舉接管了這支隊伍的指揮權。當時侯莫陳悅親信史歸在原州,李穆及其兄弟佔據城門,接應了宇文泰攻城部隊,活捉了史歸。隨後在活捉竇泰、收復弘農的戰爭中,李穆都立下戰功。
在亂世當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打仗,誰有膽識誰勇猛誰就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永熙末年(534年),李穆因為推舉迎接北魏孝武帝,以及統領地方軍隊,軍功卓著,被封爵。
二、賜以鐵券,恕其十死
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傀儡皇帝后,掌握著西魏的軍政大權,跟東魏的高歡一直在扳手腕,進行了一次次你死我活的交鋒。
538年,李穆跟隨宇文泰和東魏軍隊在邙山鏖戰,因為馬中箭受驚,宇文泰在陣前從戰馬上掉下來了,沒法向前走了,士兵們也都亂了方寸。
宇文泰身邊的侍從都走散了,眼看著就要被東魏計程車兵追上。在這個緊要關頭,李穆下馬用馬鞭抽打宇文泰的後背罵道:“你個慫貨!你的主人在哪裡,你怎麼能一個人留在這個地方?”
東魏士兵看到宇文泰被鞭打辱罵,這個人不可能是主帥啊,於是就沒有理會他們二人繼續往前追擊。隨後,李穆把自己的戰馬給宇文泰,於是二人都僥倖逃脫了。回到朝中,宇文泰和李穆相對而泣,對左右侍從說:“能成就我大業的,就是這個人啊!”
這件事讓宇文泰一直唸叨著。都說皇帝冷酷無情,但宇文泰這番話可是真情流露,《周書.李穆傳》是這樣說的:
人之所貴,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輕身命之重,濟孤於難。雖復加之以爵位,賞之以玉帛,未足為報也。
宇文泰因為感激李穆捨身相救,封官進爵還不夠,就讓朝廷賞賜李穆鐵券,可以免他十次死罪,還把馬廄內的驄馬全部賜給李穆。
鐵券已經很難得,李穆這可是免死十次的!還有那些戰略物資的駿馬,宇文泰除了自己的權位,恨不得什麼都要給李穆了。
滿招損,李穆懂得這個道理,這個時候憂心忡忡了,他害怕恩寵太過而招致災禍,就堅決不接受這些封賞,但是宇文泰不同意啊,由不得你李穆,還得往上走一步!
三、大起大落
556年,叱吒風雲的宇文泰去世了,557年北周建立,宇文泰侄子宇文護掌握了軍國大權。按說靠山沒了,李穆的政治生命也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在北周元年不但增加食邑三千戶,他一個兒子還要被封爵,只不過李穆把這個爵位讓給了他的一個侄子。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宇文護也很欣賞、很感激李穆,沒有當初李穆的救命之恩就沒有宇文泰,也就沒有北周的建立。
這種信任對李穆很重要,重要到可以救命。
李穆的哥哥李遠及其子李植,因為謀害宇文護被殺了,他本應當連坐而獲罪。在此之前,李穆知道李植不是可以保家之人,多次勸李遠除掉他,李遠卻不接受。等到臨刑時,李遠哭著對李穆說:“顯慶啊,當初我沒聽你的話,以至於落到這個地步,現在後悔也沒有用啊!”
李穆因此免於一死,他和家人只是被貶官為民,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宇文護根本沒有殺李穆的心思。沒有性命之憂的李穆,又要求用他兩個兒子的性命換回他一個弟弟。這個李穆有仁有義啊,宇文護大概是很感動,不光是釋放了這三人還拜李穆為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並恢復了他的爵位。
命運就像過山車,李穆經受了一次死的考驗,而他精彩傳奇又剛剛開始延續了。這一次,李穆遇到他人生中另外一個貴人,563年他跟隨隨國公楊忠東征並取得勝利。在以後的十幾年當中,李穆一路加官晉爵,到大象二年(580年),他的食邑已經增加到九千戶,任幷州總管、大左輔、太傅、勳職為柱國,爵位為申國公。
四、慧眼識堅
楊忠死後,楊忠的兒子楊堅繼承了隨國公的爵位,並利用外戚的身份逐步掌握了北周的軍政大權。而楊堅的專權,導致了相州總管尉遲迥在581年率先反叛,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先後響應。
先說這個尉遲迥,他是宇文泰外甥,是當今皇帝的姑老爺,他的起兵影響巨大,除了李穆的幷州和於翼的幽州外,關東諸州都紛紛響應。
司馬消難是外戚,掌握著跟南陳接壤的九州八鎮,也有很大的實力。
王謙是十二大將軍之一王雄的兒子,控制著益、潼等十八州及川南、川東十州。
當時的情勢是非常兇險的,對於三方起兵,《隋書》是這樣說的:
半天之下,洶洶鼎沸
城有晝閉,巷無行人
在這個時候,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幷州總管李穆就成了雙方爭取的關鍵目標,李穆倒向誰誰取勝的可能性就大。
李穆選擇了楊堅。
尉遲迥派人聯絡李穆響應起兵,結果李穆扣留了使者,還把聯絡造反的書信上交給楊堅。李穆的兒子認為幷州駐軍是精銳部隊,也主張李穆起兵。等到楊堅派人來勸說李穆時,李穆是這樣說的:
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時若此,吾豈能違天。《隋書.李穆列傳》
北周氣數已盡,楊堅是天命所歸,我李穆不能違背天命。
李穆把寶押到楊堅身上,派人向楊堅送去了熨斗和十三環金帶,希望楊堅“熨安天下”“一統天下”,並立即對尉遲迥採取軍事行動。
戰爭很順利,四個月以後,三方叛軍被剿滅,楊堅取得了勝利。
李穆還以天命為理由,勸楊堅稱帝。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他很是惦記他父親的這個老部下,並稱之為父輩。李穆來朝見時,隋文帝楊堅到廷階下向他行禮。為了表達對李穆的感激之情,李穆被拜為太師,位列三公,允許上朝參拜不名,他的家族也都封官晉爵了,如此顯貴,在當時無人能及。
李穆認清了天下大勢,認可楊堅的才能,這就是他的睿智。
更睿智的是在人生高光時刻,他選擇了急流勇退,退休養老去了。
五、縱有百死,終不推問
隋朝建立後不久,有很多官員建議遷都,但楊堅剛剛登基還是猶豫不決。這個時候,李穆也上表支援遷都,楊堅聽從了李穆的建議。楊堅是這樣說的:
天道聰明,已有徵應,太師民望,復抗此請,則可矣。《隋書.李穆列傳》
天降祥瑞,太師代表的是人民共同的願望,你抗旨提的意見,我得聽啊。
一年以後,楊堅頒佈詔書,對李穆這樣說:
自今已後,雖有愆罪,但非謀逆,縱有百死,終不推問。《隋書.李穆列傳》
只要不是謀反叛逆,縱然有一百個死罪,我也不會去追究。
這份殊榮在隋朝絕無第二份!
開皇六年(586年),李穆去世了,享年七十七歲。
在唐人所修《隋書》列傳中,李穆名列第一,這說明他為隋朝建立做出的貢獻得到後人的認可。
縱觀李穆的一生,他為人以忠的品質,是得到信任的前提;他很能打仗,有真本事,這是安身立命的基礎;跟對了兩個貴人,都給他引領了正確的道路;他知足知進退,不貪權勢,就不招人嫉恨,這種智慧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