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滿蒙關係,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滿蒙聯姻。實際上,滿清對待蒙古的政策,除了柔性的和親,還有戰爭討伐與嚴密的政治管理,宗教控制。這一系列舉措多管齊下,才讓清朝統治者牢牢控制了蒙古草原。
明清之際,蒙古分裂為漠北、漠西、漠南三大部,其中以漠南察哈爾部地位最顯赫,實力最強。該部首領林丹是黃金家族繼承人,他雄心勃勃,一心想著整合蒙古諸部。
與此同時,東北的滿清勢力也在崛起。努爾哈赤於1608年派長子褚英進攻烏拉部,烏拉部急忙求援科爾沁部,最終褚英退回。
此後,林丹汗多次與明朝聯合,讓後金政權吃盡苦頭。為了全力對付明朝,努爾哈赤極力避免與林丹汗正面衝突,而是懷柔籠絡的手段令科爾沁部,杜爾伯特部,杜萊特部,郭爾羅斯部四部歸附,從側面緩解了林丹汗對的壓力。
1626年,皇太極繼位,在他的手中,對蒙古諸部的策略演進聯姻、勸誘、征討多管齊下。林丹汗殘暴,對周邊部落動輒征討,加上林丹汗被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打動,皈依了紅教,更是讓信仰黃教部落十分不滿。為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爾多斯部,阿巴嘎部,喀爾喀部一度聯合起來向他進攻,結果力量遭到嚴重損失。
皇太極抓住了這一機遇,對蒙古各部極盡拉攏,獲得了敖漢部、乃曼部的歸附。1628年2月,又親率大軍征討林丹汗,同年9月,糾集敖漢、奈曼、科爾沁諸部,再次出兵察哈爾。林丹汗狼狽逃竄。
四年後,皇太極又一次親率十萬大軍對戰林丹汗。察哈爾部眾大多選擇歸附,林丹汗逃到青海境內的鬱鬱而終。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出降,漠南蒙古被徹底收服。清軍入關的側翼威脅就此消失。
清朝入關之後,一度忙於征服中原,沒有對漠北、漠西諸部更多關注。
漠西蒙古在明代稱瓦剌,清廷稱為衛拉特或厄魯特,主要有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大部落。滿清崛起於白山黑水時,準噶爾部控制了天山南北;土爾扈特部西遷到伏爾加河流域,和碩特部則控制了青海。
漠北蒙古(外蒙古)主要是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三大部落。皇太極平定察哈爾後,漠北諸部也進獻了“九白之貢”,算是建立了宗藩關係。
康熙元年(1662年),外蒙古札薩克圖汗部發生內亂,土謝圖汗部趁機接受了他們大批部眾。後來,土謝圖汗又得罪了準噶爾部。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一心想恢復蒙古帝國昔日的榮光,力圖統一蒙古各部。見喀爾喀蒙古各部矛盾重重,他當然要趁機插手。
1684年,他私下與札薩克圖汗部會兵。1687年,土謝圖汗殺死了噶爾丹之弟多爾齊扎卜。次年,噶爾丹揮軍東向,進攻土謝圖汗。
土謝圖汗不敵,敗退到漠南,野心膨脹的噶爾丹以此為由,南下至烏蘭布通(今赤峰)。此地距離北京只有二百公里。
在此危急局面下,康熙組織了兩路大軍,分別從喜峰口、古北口出兵,最終在烏蘭布通大敗噶爾丹。
葛爾丹失敗了,漠北諸部汗王餘悸未消,這給康熙解決外蒙古問題提供了契機。1691年,康熙親率官兵並召集外蒙古三大部、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在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縣)紮營,舉行了盛大的會盟儀式,對漠北諸部大汗、活佛進行冊封、賜宴。
隆隆的大炮聲之後,康熙宣佈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又令策妄扎布繼承札薩克圖汗位。然後又將漠北蒙古分為三十四旗,與漠南蒙古實行同樣的行政建制。這標誌著漠北喀爾喀蒙古接受了清廷的直接統治。
在葛爾丹的威脅下,漠北諸部保住了清廷的大腿,這讓清朝對準噶爾汗的優勢更加明顯。康熙三十七年(1696),清軍三路大軍齊出,於昭莫多大敗噶爾丹。眾叛親離的噶爾丹不得不服毒自盡。
雍正年間,清廷攻滅了盤踞在青海的和碩特部。到了乾隆年間,清軍趁著準部內訌,進軍天山南北。乾隆為了根絕後患,下令對準噶爾部實行種族滅絕。“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裡內遂無一人。(《嘯亭雜錄》)”。
1771,土爾扈特部東歸,首領渥巴錫於承德避暑山莊朝見乾隆。乾隆帝十分高興,作《土爾扈特部全部歸順記》,命人刻碑存放於普陀宗乘之廟,又將土爾扈特部分散安置於北疆。至此,漠西蒙古各部接受了清朝統轄。
清廷治理蒙古,地方依靠盟旗制。早在努爾哈赤時期,他們就仿照八旗制度,對歸附的蒙古各部編定旗分了。皇太極時期,盟旗制度進一步發展,到了乾隆時期,這一制度推行到所有蒙古地區。
所謂盟旗制,就是蒙古地區原有的社會制度與滿洲八旗制度結合,在蒙古各地按不同顏色劃分各旗,各旗之間有旗界,所轄牧民不可越界,每旗由札薩克或總管統領的制度。內蒙古各旗受參贊大臣、駐防將軍管轄,外蒙古各旗之上設立部盟。後者的主要作用是“簡稽軍實,巡閱邊防,清理刑名,編審丁冊”, 但對各旗沒有管轄權。
1636年,皇太極設立蒙古衙門,以加強對漠南諸部管理。兩年後,蒙古各部歸附日眾,於是更名為理藩院,規模同樣得以擴大。清朝時在中央設定的管理蒙古事務的機構。
康乾之際,理藩院的組織機構漸趨完善。理藩院分為典屬司、柔遠司、徠遠司、旗籍司、王會司、理刑司、司務廳、銀庫、稽查內館,外館、蒙古翻譯房、蒙古官學等機構,其長官理藩院尚書可以參與議政。
在管理蒙古地區時,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依俗而治的策略。利用蒙古人對藏傳佛教的尊崇,加強思想上的控制。
皇太極登上汗位後,專門在盛京建立了實勝寺,還曾派人去西藏迎請達賴喇嘛。皇太極此舉,是清朝利用藏傳佛教的先例。此後清帝相繼在北京、承德等地修建了大量的喇嘛廟,還時常接見藏傳佛教活佛。
清朝控制蒙古後,不但大量興建喇嘛寺院,還設立了兩大活佛系統,分別是漠南的章嘉活佛系統、漠北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統。章嘉一世於1642年誕生於青海,由五世達賴賜法名。28歲以後開始在藏區到處講經說法。多倫會盟之後,康熙召章嘉進京,授予札薩克達喇嘛之職,掌管京師藏傳佛教事務。此後,又在康熙任命下,負責營建多倫諾爾匯宗寺。由此,章嘉活佛的地位在內蒙古地區確立。
哲布尊丹巴一世於1635年出生於土謝圖汗部。15歲時由四世班禪受戒,此後開始在西藏學法。返回漠北後,到處進行傳教活動,成為外蒙古地位舉足輕重的喇嘛。
清廷知道他的影響力,需要藉助他加強對外蒙古的控制,所以格外尊崇他。後來,在葛爾丹進軍漠北時,漠北蒙古王公有的打算投靠俄羅斯,但在他的勸說下,這些貴族選擇南下投靠康熙帝。
對藏傳佛教的喇嘛,清廷予以種種特權,不但活佛凌駕於蒙古各部王公之上,許多上層喇嘛同樣擁有令人乍舌的財富。在豐厚的經濟刺激下,當喇嘛竟然成了草原牧民最希望孩子從事的職業。所以,大量蒙古男丁選擇出家,這蒙古草原人口急劇減少。到清末,蒙古各部人口僅有171萬,居然比清初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