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書市上班,過手的書籍不計其數,有些書名轉眼即忘,有些則讓人念念不忘,比如《活著活著就老了》——作者馮唐,非著名作家,具體有哪些著作我不清楚,但這本雜文集粗略看了一些。有些難以置信,轉眼自己活到了中年。曾經以為一生很漫長,現在已經隱約看到了終點,確實悚然一驚。
我們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喜歡用一轉眼來形容時間流逝之快。這主要是歲月無形無狀,看不到它疊加的高度或者厚度。昨天與今天,今年與去年,童年與少年再到中青年,都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存在。兒時的光景還歷歷在目,鏡中的人已經頭髮蒼白,面容憔悴到不忍細看。
那句古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幾乎無人不知,但年少易輕狂,方向都把握不好,又如何努力?詩裡說的可能是用功讀書,因為從古到今,書讀得好的人,才能當上大官,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如果是種地,再努力也是多收了三五斗,而且還增產不增收,命運不會因此發生多大改變。
不管怎樣,這日子是指定不會停留的,人對已經過去的事情也無能為力,所以悲傷於過去的錯誤與無為,並不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生活態度。人比人氣死人,那跟誰比呢?當然是跟過去的自己比,只要有所進步,都可喜可賀。人與人之間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性,本來就沒什麼可比性,只是爭強好勝的人喜歡為自己樹立一個意想的對手,非要去打倒與超越。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別逗了,不自量力的諾言最後都變成荒誕可笑的吹牛皮。
傻瓜也有夢想,他只是沒說出來。可以選擇的話,誰不想生在帝王家?說什麼輸在起跑線上,這話連夢話都算不上,賊可笑。生下來,活下去,這就是生活——我非常認同這種說法。如果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不考慮如何解決三餐問題,卻去談什麼遠大理想,這個人有可能得了精神病。做人得明白,貧富之差如同對與錯,沒有錯的,哪來的對?沒有窮的,哪有富的?財富均衡永遠都只是一個理論名詞。
“心比天高”可以寫在歌詞裡,唱唱就好,我們擺脫不了地心引力,只能腳踏實地生活。慾望可以有,但不能太多,否則會把人整垮,想摘星星也要先看自己的手臂夠不夠長。活到中年,感受最深切的,就是青春應該屬於勇敢與活潑,而非老成持重。青年的主要任務不只是學習,還有戀愛。只有青年時期的戀愛才值得一生回味,蘿莉愛上大叔那不叫愛情,而是一種物質(利益)交換。
數年前有好友在QQ上發表一則說說:既然死亡遲早會來,多想無益,那就把精力放在活著的問題上。過好當下,就是生活的目標和意義。據說是臺灣知名女作家三毛的原話。我們反對消沉和頹廢,因為悲觀除了讓人厭世,沒帶來半點好處,而且情緒會傳染,沮喪臉不論在哪出現,都會讓別人感到不適。
年輕的時候,單身者可以勸慰自己說緣分未到。等人到中年,如果還說這樣的話,那說明思想仍沒有從幼稚園畢業。人生不滿百,適合戀愛的時間前後不過十年(18歲到28歲),同齡人的孩子都開始談婚論嫁了,你還期待屬於屬於自己的緣分,未免太天真。所以如果不幸單身走到中年,就別去想什麼浪漫邂逅了,財力不行的話,美女看都不想看你一眼。對年輕的女孩獻殷勤,只會讓她們起戒心。
人到中年,不管貧富,凡事都要量力而行。餘生已經不多,好好珍惜和利用每天的24小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善待自己和親友,沒有來世,不管過得好不好,不會像四季那樣可以輪迴,成敗都是這一遭。不要再去抱怨和悔恨,好好把握可以把握的東西才不會讓光陰虛度。2022,全是雙數,但願今年好事成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