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終於休息了半天,親自下廚給家人炒了幾道家常菜,大燴菜剛端上桌,兒子挾了一口嚐了嚐,順嘴嘟囔道:“不如奶奶做的好吃。”一句話,忽覺回憶上心頭。
“嫌不好吃,有本事自己炒去!”粗躁的話脫口而出,一道家常菜,頓覺亂了方寸心。
如今這歲數,上有老下有小,看上去全家都其樂融融相安無事,可總是代溝不斷,父親的暴躁想法在一意孤行,孩子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在不斷漫延,我的發言越來越無人重視,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在身邊,我好像活得越來越謹小慎微。
母親在世,作為兒子的我並給不了父母什麼,母親離世,更是彼岸相隔,只留下思念相連。
就像那道家常菜,每一樣食材都還在,每一味佐料裡面都有,每次操做都會去細思每一步驟,可最終,味道還是差了很遠。
我經常會想,缺什麼?
食材?佐料?火侯?好像這些都不缺,但總是和母親做的味道離的很遠,由其是母親離世之後,更感覺離我遠去的何至是味道,簡直就是我心靈的依靠和全部的被愛,除了那份濃濃的思念,深藏在心底的美好一切好像都消失了。
突然想起一句話:
有人問:我們從小讀了很多書,出身社會後,發現讀過的書全忘了,讀書還有什麼用。
有人回答:你從小吃了那麼多飯,長大後還能記得住吃過些什麼飯嗎?而那些飯,早已經變成了你的血和肉。
實然間我就明白了那道菜缺了什麼。
暴躁的性格是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寬厚待人、性情溫良是傳承了母親的善性,平日喜歡操心費力、耗時不計回報幫人做事的習慣是自己的悟性,把一生所學到東西並沒有完全融會貫通,所以才搞的連個菜都炒不好。
人,不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注入一些東西,熱愛,情感,態度,才能做的很好,這是一種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融入骨髓的認知。
閒暇時很喜歡看一些經書典籍,書本讓我瞭解了很多知識,也告訴我淡泊善念和易暴浮躁為什麼會在一顆心裡相互依存。
如何把所有學到的東西消化掉,如何調整各種思維變化,如何去融合各種想法,愛和被愛,等等靠的是心。
而強大的內心,需要一點點去修行。
《格言聯璧》有言:“鬧時煉心,靜時養心,坐時守心,行時驗心,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懂了,心就不亂了,把學到的、繼承下來了的東西與自己融為一體,變成血肉,降低慾念,談泊心境,那道菜,自然會還原了本來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