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測量學(漢語拼音:Renti Celiangxue;英語:Anthropometry),用測量和觀察的方法描述人類體質特徵狀況的人類學分支學科。一般包括骨骼測量和活體(或屍體)測量,並透過其測量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對人體特徵進行數量分析。骨骼測量有助於瞭解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同時期和不同人種的骨骼發展的情況,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同時也可以瞭解骨 骼在生長和衰老過程中的變化等等。這不僅對理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法醫等部門都有實際用處。透過活體測量可確定人體各部位標準尺寸(例如頭面部和體型),可以為國防、工業、醫療衛生和體育部門提供參考資料。測量時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測點位置和測量專案的定義,使用可靠的測量儀器進行。
顱指數(cranial index),人體測量學中重要的測量專案之一。又稱顱長寬指數,用顱寬對顱長的比例表示,其中顱寬是腦顱的最大寬度,顱長是由眉間點起的腦顱最大矢狀徑。依顱指數可將顱形分為超長顱型(64.9及以下)、特長顱型(65~69.9)、長顱型(70~74.9)、中顱型(75~79.9)、圓顱型(80~84.9)、特圓顱型(85~89.9)、超圓顱型(90及以上)7類。顱指數的個體變異很大,並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在不同人群中,顱指數平均值變化於68~87之間。顱型的地理分佈很複雜,但非洲大部分、澳大利亞土著、美拉尼西亞人和部分印度人群多為長顱型,圓顱型則常見於歐洲中部、巴爾幹半島、外高加索、亞洲的近東、中亞及東南亞,還有北美洲西北沿岸和南美洲等地。
眼耳平面(漢語拼音:Yan Er Pingmian;英語:Ohr-Augen-Ebene),人類學研究中常用的標準平面,由顱骨兩側的外耳門上緣點和左側眶下緣點所組成的一個平面。又稱法蘭克福平面,簡稱FH平面 。現用顱骨定顱器,使上述3點位於同一水平面上。當人採取直立姿勢,兩眼向前平視時,頭部即大體上位於眼耳平面上。
西瓦古猿(漢語拼音:Xiwa Guyuan;英語:Sivapithecus),古猿化石。屬名,距今700萬~1,200萬年。最先發現於印度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區而得名。
化石多為上下頜骨和牙齒以及少量肢骨,完整的頭骨很少。以後在非洲、亞洲和歐洲多個地區發現。個體較小的曾被命名為臘瑪古猿(Ramapithecus)。然而,愈來愈多的化石標本顯示,它們總是與西瓦古猿同時發現;而且兩者之間形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研究者將臘瑪古猿歸併到西瓦古猿中,認為它們是雌雄性別差異,而不是屬種的差異。西瓦古猿臼齒咬合面釉質層厚,前部牙齒相對較小,下頜體厚實,中面部結構與現代猩猩有些相似;眼眶高,眶間隔狹小。西瓦古猿因為具有許多與猩猩相似的形態特徵,被認為是現代猩猩的祖先型別。
臘瑪古猿的興衰
錫瓦利克山脈的標本最初被指是臘瑪古猿,但現時很多學者都認為其實是西瓦古猿。臘瑪古猿現已不再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
臘瑪古猿的首個標本是於1932年在尼泊爾發現。其發現者指臘瑪古猿的顎骨比其他化石猿更像人類。於1960年代這個主張再次出現。當時相信人類祖先是由其他1500萬年前的猿分支出來。生物化學研究推翻了這個主張,並指猩猩祖先與黑猩猩、大猩猩及人類的共同祖先於較早時分裂。人類於約500萬年前與非洲的猿分離,並非1500萬或2500萬年前。
後來有更多完整的臘瑪古猿化石於1975年及1976年被發現,卻顯示並非想像中的像人類。它開始更為像西瓦古猿,故較早的名字便用來命名這些化石。臘瑪古猿有可能就是雌性西瓦古猿,最起碼它們肯定是同一屬的成員。另外它們亦可能與黑猩猩、大猩猩及人類的共同祖先分隔。
原康修爾猿(漢語拼音:Yuankangxiu'eryuan;英語:Proconsul),古猿化石。屬名。發現於東非早中新世地層,距今約1,400萬~2,000萬年。1931~1970年在肯亞和烏干達共發現100多個頜骨及牙齒,3具頭骨和多種肢骨。共有3個種:非洲種(Proconsul africanus)、大型種(Proconsul maior)、尼安薩種(Proconsul nyanzae)。其中非洲種的頭骨較完整,顱骨的骨嵴及隆凸不發達,腦顱較小,腦量為167毫升,結構原始;吻部窄而前突;頭骨近於圓形,輕巧纖細,與舊大陸猴較相似;齒繫結構基本具有猿類的性質,前部齒不大,頰齒齒冠原始,抹刀形上中門齒及下門齒相似於人科的同類齒;頰齒尺寸相似於黑猩猩,特別上臼齒舌側齒帶的特徵在黑猩猩中經常可以發現;根據頭後骨骼估計體重為10~12千克;從肢骨結構看,它可能是四足攀爬動物,但不能在樹叢間迅速跳躍或懸蕩。大型種的下頜及下頜齒與大猩猩的較相似。尼安薩種的前部齒及第一臼齒較小,顯得較原始。在個體大小上,非洲種最小,大型種最大,尼安薩種居中。非洲種可能是黑猩猩的祖先。尼安薩種與大型種較相似,但前者較原始,可能是大型種的祖先。原康修爾猿可能與西瓦古猿的祖先有關。
發現
首個原康修爾猿的標本是一個顎骨部份,於1909年在西肯亞近基蘇木發現的,是人猿總科最古老的化石,亦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首個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它的學名意思是“在猴戲之前”或“黑猩猩的祖先”。
其他的化石最初都被分類在非洲原康修爾猿中,而在後來重新分類的。它們都是一些原先被認為是非洲原康修爾猿的化石,再綜合一些其他的化石碎片而成為了新的物種。例如瑪麗·利基(Mary Leakey)於1948年發現的非洲種化石,後加上Thomas Whitworth於1951年的發現成為heseloni種。
原康修爾猿科首先由路易士·利基(Louis leakey)於1962年提出,11年後已包括了非洲原康修爾猿、尼安薩原康修爾猿及大型原康修爾猿。這個分類最初沒有被即時接納,但最終得到認可。
人猿總科的分類在20世紀下半葉變得很複雜,由於不斷有新的化石湧現,以致得多古人類學家都多次變更,估計情況會持續下去。就原康修爾猿而言,就有學者認為它們不是屬於人猿總科,而是它的姊妹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