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試驗的保密可不是小事情啊,你鄧大姐是老黨員了,我從沒對她講過這事,她就不知道我們做在核試驗。”
1964年10月的一天,在紫光閣的總理會議室,周恩來總理正在召開重要會議。突然,張愛萍起身說要告假,提前離開去參加外交部的一個活動。
就在張愛萍要離開之時,周總理突然從沙發上站起來,堵住了張愛萍的去路。
周總理面色和藹,但言辭堅定,詢問張愛萍離開時是否有夾帶會議的檔案。接著,周總理用手指指了指張愛萍的口袋,要求再檢查一遍,看看裡面有沒有紙條。
直到張愛萍自己將全身上下的口兜全都掏了一遍,確定沒有“夾帶”時,周總理才如釋重負,放了張愛萍離去。
張愛萍是貢獻卓越的開國上將,周總理何以對他不放心?
一、原子彈研製進退兩難
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們的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們的重工業發展和國防事業的發展還很欠缺。當時,美國依仗有原子彈的軍事實力,妄圖長期壓制中國。
在五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就曾面臨過三次美國的直接核威脅:美國在朝鮮戰爭和兩次臺灣海峽危機中就多次威脅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
當時,我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和美國“掰手腕”,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忍耐。
為了應對美國的這種肆無忌憚的挑釁和威脅,中國政府下定決心要儘快自己研製出原子彈。
起初,蘇聯方面派出了專家援助我們的原子彈研製。可是,事情的發展卻沒有預想的那麼順利。
蘇聯政府於1960年7月反悔,提出了停止執行援助中國原子能工業及國防工業的協議,並撤走了當時全部的在華專家,終止原定一切裝置材料的供應。
就這樣,剛剛起步的國防原子工業暫時止步了。
不僅是技術上的原因,當時我們國家的經濟條件也不容樂觀。要知道,原子彈的研究每一天都在燒錢啊!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央高層開始對於原子彈的研製產生了分歧。
一邊,有同志認為我們應該堅持,迎難而上,有了原子彈就不用怕美國的威脅了。
另一邊,幾位負責經濟工作的同志主張先把核試驗先放一放,畢竟我們的經濟狀況連吃飽飯都有了問題,待經濟情況好轉了再搞也不遲。兩邊的意見都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各有各的道理。該怎麼抉擇的確是一個難題。
當時主持會議的是劉少奇同志,聽了兩邊的話劉少奇也陷入了糾結。既然爭論不出什麼結果,他決定就先派人去調查,把情況搞清楚了,再下結論也不遲。毛主席也同意了劉少奇的這個主張。
那麼派誰去呢?陳毅和聶榮臻就把調查研究的任務交給了當時的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張愛萍。
張愛萍可是國防部的老同志了。從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張愛萍就開始擔任主管武器裝備的解放軍副總參長一職。
在1955年,張愛萍被任命參與制定我國的《國家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在那期間,他支援草擬了《關於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專案的初步意見》。
早在那時候,他就提出了發展原子彈、導彈等尖端武器的研製。
在這個緊要關頭接到調查任務,張愛萍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在出發前,他特地先找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核科學家朱光亞,向朱光亞討教原子彈的研究基礎知識。
不僅如此,張愛萍還去圖書館找了大量關於原子能研究的書籍,提前瞭解了原子彈的基本知識和當時我國的研製進展情況。在出發前,他已經把自己變成了半個專家。
張愛萍還邀請了上大學時學物理的劉西堯,和他一起參加調查。當時的劉西堯剛被任命為國防科委副主任,聽了張愛萍的請求後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調查的隊伍。
張愛萍在二機部長劉傑的陪同下,走過了湖南、甘肅、青海等地,實地走訪調查了核工業系統的鈾礦山、水治場、濃縮鈾場和核武器研究基地,進行了深入、系統、細緻的調查研究。
張愛萍回到北京後,就立刻向聶榮臻作了報告。1961年11月,張愛萍和劉西堯一起向中央提交了《關於原子能工業建設的基本情況和急待解決的幾個問題的報告》。
張愛萍在報告中寫道:
“經過了前一段各個部門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核工業建設和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下一階段中,只要國家進一步加強各個部門的組織協調,集中全國的力量,攻堅克難,並調集全國的資源裝置,保證核試驗的順利展開,安排試驗所需要的裝置、原材料等,我國是有可能在1964年製成原子彈並切完成核試驗試爆的。”
在這份報告中,張愛萍實事求是彙報了我國當時的核工業建設、原子彈研製進展的實際情況。
張愛萍的這份報告,對後來中共中央的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張愛萍的工作加快了中國核事業的發展程序。
毛澤東在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見後,最終確定了發展戰略:既然核武器還不能用,就應該儘早試驗。
經歷了幾番波折後,我國的核試驗發展就直接進入了衝刺階段。現實的情況已經不允許我們慢悠悠地走下去,我們只能全力衝刺!
二、試驗場內一根鞋帶也不能有!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國際形勢十分緊張。以超級強國自居的美國急於知道中國核試驗的發展情況,蠢蠢欲動。
當時,美國政府在我國周邊建立了多個監聽站和測向站,還不停地用間諜衛星、高空偵察機等企圖竊取我國的核試驗情報。
為了防止被敵人獲取機密,核試驗的設計研究大樓和各種零部件生產試製廠、試驗場、總裝廠、綜合實驗場等等都選址在遠離都市的西北戈壁灘等偏遠地。這就意味著生活環境會十分的艱苦。
1963年春天,一批科學工作者即將到荒涼的大西北,展開核試驗。
他們大多習慣了在舒適的大城市工作、生活,都是第一次去遙遠的西部,對未來的生活環境充滿了未知。
張愛萍很能理解大家的顧慮,對此特地召開了動員大會。
該怎麼動員呢?
一上來,張愛萍引用了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引起了這些知識分子的強烈共鳴。
整場演說慷慨激昂,張愛萍如是說:“要做事的就跟我走。戈壁灘上能做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天蒼蒼野茫茫,到處青山埋忠骨,願與跟我走的現在就簽名。”
在多年後,很多聽眾回憶起這場動員演說,依舊覺得張愛萍將軍的聲音在耳邊環繞。
在張愛萍的動員下,大家士氣高漲。雖然大西北的環境艱苦,但是張愛萍和無數老一輩科學家們不畏困難,立誓要紮根在祖國那裡。為了我國的核事業發展,甘願隱姓埋名地奮鬥。
就這樣,我國核試驗的先鋒們出發了,一往無前地向未知發起挑戰。
戈壁灘的環境惡劣,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帳篷外的溫度42度,棉帳篷內高達47度。當時防化兵要穿著幾十斤重的防化服訓練,每次訓練完從防化服裡倒出來的汗水就有好幾斤重。
孔雀河的水質又苦又澀。剛一到那裡,很多人都出現了腹瀉的症狀,不得已只能從兩百多公里外運送泉水,才解決了基礎的喝水問題。
科學家們克服了生活環境惡劣的問題,但那時候我們的核試驗儀器也非常有限,也很麻煩。
當時為了進行核爆取樣,需要有飛行高度達到8000米到10000米的飛機。可是,我們的伊爾-12飛機正常飛行高度只有6000米,根據之前的實際情況也造不出飛得更高的飛機了。
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原來的飛機重新改裝後,僅僅才能夠飛8500米。改裝後的飛機安全性還沒經過測試,大家的心裡都沒底。
張愛萍瞭解情況後說,那好,我去坐坐那架飛機。上級知道後,堅決不允許張愛萍親自上機試驗,但是張愛萍一直堅持親臨一線。他真正把自己放在了普通一兵的位置,一切從工作出發,不擺什麼架子。他說,這次飛下來,我心裡才踏實了些。
有人計算過,從1960年第一枚導彈發射開始,只要張愛萍在前線盯著,就很少會有不成功。程開甲也說過,張愛萍主抓的專案,很少失敗。因此有人會稱他為“福將”,能撐得住局面。
他對於此的回答也很簡單:“沒有竅門。一是下去,二是過細。”張愛萍總是在重大行動一個月前就到位了,他親臨現場,對於每個細節都事必躬親。
“東風-5號”發射前,檢驗部門說,油路上像是有個陰影。當時張愛萍就嚴肅地說:“這是要搞清楚的,否則出了事故,是要追究責任的。”
後來折騰了好幾天才發現,原來是一根鞋帶掉進去堵住了油路。鞋帶是怎麼進去的,接著查。原來是有個裝配人員丟了鞋帶。從那以後,張愛萍發話,以後進裝配車間,統統都把鞋帶解下來。這樣的規定,據說到現在還在執行。
三、周總理“搜”張愛萍口袋
核試驗程序中,周總理雖遠在北京,但是一直心關心著在西部的情況。
周總理在中央專委會上研究“兩彈結合”工程時,多次談到組織原子彈的研製試驗要“更細緻、更周到、更妥善”,對技術攻關要“從難、從嚴、從實”,要“萬無一失”等。
張愛萍和劉西堯在核試驗基地指導工作的時候,一直不忘周總理的囑咐。他們把周總理的殷切囑託總結為:“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方針進行傳達貫徹。這16個字後來也成為“兩彈一星”研製試驗的基本原則。
在核試驗前夕地紫光閣內,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關於核試驗最後程序的重要會議。
會議期間,張愛萍因為當時還有個外事活動需要參加,突然起身向周總理告假。周總理連忙問道:“愛萍,你帶核試驗的檔案了嗎:”張愛萍確認了之後回答說:“沒有帶。”
周總理並不是懷疑張愛萍為人,只是擔心紕漏。為了保險起見,他仍指著張愛萍的口袋說:“再搜一遍,看看裡面有沒有紙條。”
在看到張愛萍自己把口袋都檢查了一遍後,周總理才真正放寬心:“核試驗的保密可不是小事情啊,你鄧大姐是老黨員了,我從沒對她講過這事,她就不知道我們做在核試驗。”
由此可見,中央對於這次核試驗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之至了。
張愛萍聽取了天氣彙報,確認天氣環境適合引爆原子彈後,最終確定起爆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15時。申請後,順利獲得了中央批准。張愛萍在核試驗基地開會時,宣讀了中央政府的指示。當時,所有的研究人員心中就一個目標: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清晨4:30點,張愛萍進入爆心,做最後的視察工作。
下午2時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員按下原子彈起爆按鈕。
“轟”的一聲,天空出現了一朵碩大的蘑菇雲!
但是,在操控臺觀看爆炸過程的技術人員和張愛萍卻沒有高聲呼喊起來。響是響了,但是他們還無法確定,這是普通的爆炸還是原子彈爆炸?
核試驗引爆時,張愛萍是一直和周總理通著電話的。起爆之後,蘑菇雲也升了起來,他向總理報告爆炸成功了。
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問:“能否確定是真的核爆炸?”張愛萍也回答不上來了。他趕緊問旁邊的王淦昌,這是真的核爆炸還是普通的爆炸。王淦昌回答說:“從整個蘑菇雲的高度,普通爆炸產生的能量來看一般的爆炸是產生不了這麼大的。”再次確認後,向張愛萍報告說是真的核爆炸。
接著,張愛萍興奮地轉告周總理說:“是真的,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
爆炸兩個小時後,張愛萍簽發了一份經多方專家檢測並認定的報告: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威力,大約相當於兩萬噸TNT當量以上。
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標誌著我國成為了繼美、蘇、英、法後,第五個有核國家,也讓我國不再畏懼來自西方的核威脅。
這次原子彈能夠成功爆炸,張愛萍功不可沒。此時的張愛萍,是中國國防事業絕對的中流砥柱。
在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兩年後,我們就實現了導彈和原子彈的“兩彈結合”。導彈核武器的發射成功,意味著中國已經躋身世界核大國的行列。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枚氫彈在馬蘭核試驗基地試驗成功。
在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的32年後,中國政府宣佈從1996年7月
30日起開始暫停核試驗。
從1964年到1996年的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我國在馬蘭試驗基地進行了數十次的原子彈、氫彈等實驗。經過了幾代隱姓埋名的科學家的努力奮鬥,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支精幹有效的核自衛力量。
張愛萍將軍訪美時,曾被一位不懷好意的美國將軍提問:“你們中國政府一邊在主張全面禁止和銷燬核武器,一邊又在不斷地進行核試驗,對此,你有什麼解釋?”
張愛萍從容不迫回答道:“中國有句老話叫‘以毒攻毒’。沒有核武器,就消滅不了核武器。試想某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把核武器的目標對準了中國,中國政府能不為他的人民負責嗎?”,“我國政府將一如既往,盡一切努力,爭取透過國際協商促進全面禁止和徹底銷燬核武器的崇高目標實現。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將繼續研製發展。因為我們的核武器還不如你們的先進,也不如你們的多。當然,作為打狗棍也還是夠用的了。”
我國核力量的建成離不開老一代科學家們的自我犧牲,更離不開張愛萍這種為了祖國的事業付出一切的先驅。
張愛萍常說一句話:“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我們國家有兩支軍隊,一支是穿軍裝的解放軍,一支是不穿軍裝的國防科技工業隊伍。”
他認為,要想帶出一直先進的國防科技隊伍,就要先向他們灌輸先進的思想;還經常強調,搞尖端技術的人也一定要有尖端的思想。
張愛萍自己總結說,把自己後三十年的工作都奉獻給了“兩彈一星”的偉業。他的奉獻讓新中國挺起了民族的脊樑,讓我們堂堂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責編: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