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則河南小夥受封為非洲酋長的新聞,其實將歷史往上翻,就會發現早有不少國人漂洋過海到海外討生活。
他們勤勞勇敢,與當地人一起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甚至還有人在機緣巧合下建國成王。
1.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十八世紀70年代到十九世紀80年代,在南洋婆羅洲(現稱加里曼丹島)有一個由中國人建立的共和國。它的建立者叫羅芳伯,是一個多次落榜後出海謀生的廣東人。
羅芳伯之所以選擇前往婆羅洲,是因為當時的婆羅洲因為金礦和鑽石的開採已經聚集了大量的華人同胞。
當他來到婆羅洲後,很快就發現當地存在多方勢力糾纏。在外有荷蘭殖民勢力虎視眈眈,本土居民的敵視排外,在內有各種同鄉會互相傾軋,可謂“危機四伏”。
羅芳伯自幼學文習武,又性格豪爽,很快就在當地站穩了腳跟。他開始聯絡當地華人和土著居民,積極平定土匪海盜,先是組建了“蘭芳會”,後來又成立了“蘭芳公司”,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又建立了“蘭芳共和國”。
建國後不久,羅芳伯就派出使者向清朝請求冊封國號成為大清的藩屬國,或者直接將共和國所在領土併入大清版圖,因為當時的乾隆皇帝認定他們是天朝棄民而被拒絕了。
蘭芳共和國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後被荷蘭殖民勢力滅亡,至今印度尼西亞還有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墓園和各種廟宇。
2. 吞武裡王朝
泰國曆史上第41代君王、五大帝之一“吞武裡大帝”,本名鄭昭,潮州人士,幼時隨父來到暹羅謀生。後來父親病逝,被當時的財政大臣收養,改名為“信”。
信入鄉隨俗進入寺院成為僧侶,還俗後在義父的幫助下成為宮廷帶刀侍衛。
當時的暹羅諸侯各自為政,國內經常發生戰爭。亂世出英雄,信在戰爭中逐漸成長,後來獲封爵為披耶,晉升達城軍政長官,這成為了他不平凡一生的起點,泰國史書也常因此稱他為達信或者披耶達。
1763年,緬甸大軍入侵暹羅,幾年後致使當時的大成王朝被滅。鄭信組織軍隊帶著泰國人民奮力抵抗緬甸軍隊,收復大成王朝故土,最終將入侵者趕出國門。因為復國有功,1767年底鄭信登上王位成為新的暹羅國王,其後又清掃各地諸侯,在1770年統一了泰國。
達信去世後,被女婿搶去了泰國王位建立卻克里王朝,達信的屍骨去向也成謎。
吞武裡王朝雖然僅僅存在了一世,但達信大帝的復國一統功勳是不可磨滅的,現在泰國湄南河岸旁還儲存著紀念達信的“鄭王廟”,泰國10元泰銖硬幣上面刻畫的建築也正是鄭王廟。
3. 蒙古帝國
要說道海外建國,怎麼能不提到我大蒙古帝國呢?畢竟這可是在當時幾乎擊潰了歐洲的所有軍隊、一直打到德意邊境的鐵騎所屬。
蒙古帝國共有三次西征。
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親自領軍西征四年多,最大的成就就是覆滅了花剌子模國,征服了整個河中地區,使蒙古勢力深入到中亞、東歐等地,為後來的欽察汗國和伊利汗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是成吉思汗的子侄繼承成吉思汗遺志,兵分三路,西征欽察、俄羅斯,東征高麗,南征宋國。歷時七年,將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大了數倍。
第三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孫輩發動,立國五百餘年的阿拔斯王朝被滅,後來蒙古軍隊在大馬士革以南的阿音札魯特被埃及蘇丹軍隊打敗,而當時的蒙哥大汗去世也導致後方動盪,使蒙古鐵騎失去了進一步西征的可能。
雖然蒙古帝國的數次西征都伴隨著鮮血與烽煙,給許多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但從客觀上來講,西征促進了當時東西方之間物質與文明的交流,對世界歷史的發展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