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綰,原籍魏府人(今河北省邯鄲市),當時有句諺語“長安天子、魏府牙兵”,都是惹不起的人。
後唐同光末年(公元926年),趙在禮在鄴都叛亂,趙思綰在趙在禮麾下聽令,後一直跟隨趙在禮。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攻入開封,契丹人貪婪索取財物,並對趙在禮百般羞辱,驚怒之下,趙在禮上吊自盡。趙在禮死後,他的部曲被河中節度使趙贊所節制,此時趙思綰為趙讚的牙將。
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調趙贊為永興節度使(治所為今陝西省西安市),趙贊隨即入朝,留趙思綰率牙兵數百人駐守永興。不久,劉知遠命大將王景崇前往風翔(今陝西省寶雞市),與將軍齊藏珍一起巡防後蜀軍隊,行至永興,徵招趙思綰及其部下,一同西進。
趙思綰原是趙在禮的御士,也就是親兵,按當時法律是不需要刺面的。王景崇擔心趙思綰的部曲譁變逃亡,想對他們進行刺面,但不好明說,微示其意,趙思綰立刻厲聲回答:“屬下願第一個刺面。”王景崇大喜。而齊藏珍觀察趙思綰的言行,私下對王景崇說:“趙思綰相貌醜惡,性格粗暴難以管束,日後恐為大患,不如把他殺了。”王景崇不同意,帶著趙思綰西進鳳翔。
王景崇到達鳳翔後,劉知遠命原鳳翔節度使侯益與趙思綰一起來朝覲見,趙思綰大懼,行至半路,對部下常彥卿說:“趙公已入人手,我們去,會一起死啊,怎麼辦呢?”常彥卿說:“事以至此,見機而動,小心行事。”
趙思綰等人行至永興,當地主官出迎,在城外的驛亭設宴,當時條例,軍士調動是不允許進城的。趙思綰說:“將士們在城東休息,但家屬都在城中居住,要遠行了,希望將士們能進城看望家屬。”主官同意,趙思綰遂與部下入城,入城後趙思綰一聲令下,隨行軍士,奪下守門的佩刀,殺死守門者十餘人,關閉城門,開啟軍械庫,據城叛亂。趙思綰打仗確實有一套,徵發城內壯丁4000餘人,修挖護城壕,加固城池,半個月內城池森然,攻守兼備。與此同時,王景崇也在鳳翔叛變,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也自封秦王,三人相互鉤連,西北局勢糜爛。
訊息傳來,後漢隱帝命樞密使郭威為統帥,鎮寧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行營都部署,率領侍衛兵馬討伐趙思綰,又以保義節度使白文珂為河中行營都部署,內客省使王峻為都監,討伐李守貞,再以寧江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尚洪遷為西面行營都虞侯,討伐王景崇。
永興城防堅固,軍士知道叛亂是要族誅的,家屬也在城內,有必死之心。郭從義攻城不順,士兵傷亡甚重,沒有好辦法,只得環城挖長壕進行圍困。而趙思綰被圍城數月,沒有外援,打成了消耗戰。
乾佑二年夏(公元949年),糧草消耗殆盡,史書記載:“及長安城中食盡,取婦女、幼稚為軍糧,日計數而給之。每犒軍,輒屠數百人,如羊豕法。”
趙思綰尤其變態,經常當面活剖人,取活人之膽,伴以酒吞之,場面慘不忍睹,而趙思綰卻洋洋得意。 史書記載:“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根據《太平廣記》記載,趙思綰從作亂到失敗,吃了66副人肝,全部當面活取,所作所為,禽獸不如。
戰局不順,趙思綰無計可施,慌慌不可終日,準備挖地道逃走。適時之下,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一名退休官員李肅,退休後住在城中。他與趙思綰有一段淵源,後唐末年,李肅擔任環衛將兼雍耀三白渠使、雍耀莊宅使、節度副使,虛職、實職一堆,名號越長越尊貴,但最重要的是李肅當時暫時掌管軍事。當時趙思綰主管藍田副鎮,正好在李肅的手下,更正好的是趙思綰因為犯罪將被法辦,李肅庇護了他,使趙思綰逃脫制裁。趙思綰前來拜謝,李肅見了他,寒暄幾句,送客,回到內宅。李肅的夫人很奇怪,問道:“趙思綰是個卑賤之人,相公為何赦免他的罪行,還接見他。”李肅回道:“趙思綰雖是個賤類,我看了他的相貌,確實是個亂臣賊子,但沒有證據,天意難違,不能除去啊。”李肅的夫人是齊王張全義的女兒,頗有見識:“既然無法除去,不如施以恩惠,不要讓他心懷不滿。”於是李夫人派人讓趙思綰的妻子來見,送了衣物錢糧,以後也經常關照,趙思綰一家非常感激。
後漢時李肅以上將軍的榮銜退休,閒居長安。不久,趙思綰據城而叛,城內衣冠之族,被趙思綰禍害殆盡,但由於早先的善行,趙思綰對李肅十分尊重,李肅一家安然無恙。
李肅一直觀察著局勢,他深知對抗下去,如果城破,必然是玉石俱焚,屠城不可避免,但他更深知趙思綰的兇殘,只有等待時機,如今,時機成熟了。李肅與判官程讓能,一同去勸說趙思綰:“太尉(客套話)原本與國家沒有仇怨,只是擔心被冤枉,才迫不得已行事,現在朝廷三處用兵,卻沒攻下一城池,太尉如果能翻然效順,率先歸命,以功補過,不僅脫罪,還能得到賞賜。如果坐困愁城,束手待斃,太不明智了。”
反覆思考之後,趙思綰決定投降,果不其然,朝廷不僅赦免了趙思綰的罪行,還封他為華州留後、檢驗太保;同案犯常彥卿被封為虢州刺史。朝廷還派內臣帶來官書、國信進行了宣告,讓其儘快赴任。趙思綰心裡還是不踏實,遲遲不出發,一直蝸居在長安, 此時又有流言,後蜀派來間諜來招引趙思綰歸蜀。
郭從義與王峻謀劃:“此子狼子野心,終不可用,留下來終將成為大患。”將此事密報告給樞密使郭威。郭威命郭從義採取斷然措施。於是郭從義與王峻率親兵到了州城牙署,派人召見趙思綰,傳下口信“太保將要赴任,我們沒有時間送行,請來對飲一杯,就此告別。”趙思綰半信半疑到了牙署,被伏兵擒獲。
乾佑二年(公元949年),趙思綰與其子被斬於鬧市,並族其家,同時同案犯常彥卿等五百人一同被斬。
其間趙思綰問行刑人:“我將被怎麼處死?”行刑人說道:“釘刑(就是用釘子活活釘死)。”趙思綰聽後,大聲說道:“請轉告郭公,我雖死不足惜,但不用釘、磔之類醜刑,壯士不齒,希望換別的刑罰。”因為當時釘、磔之刑往用於謀叛與大逆之罪,趙思綰認為自己是被逼無奈,才鋌而走險。郭從義聽後同意,改成了斬首。筆者認為趙思綰的所作所為,釘刑還是很適合他的。
趙思綰入城的時候,長安人口有十多萬,等到開城投降,城內不足萬人。行刑之時,憤怒的市民圍上來,用牆瓦、磚石砸他們父子,軍士不能禁止。官府抄沒趙思綰家產,得錢二十餘萬貫,充入國庫。這或許就是趙思綰的報應。
趙思綰能夠入史冊,憑得是殘暴和變態,史官所能作的,是警示後人,懲惡揚善,教化垂範,突破時間的隔膜,貫穿古今,使人更沉著而明智,向善而進,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