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老資格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2》的十週年慶典在它的玩家團體中引發了又一波熱潮:對於相當一部分中國的90後而言,最初接觸“科幻”這個概念的渠道之一,就是那款從來沒有發售過官方漢化版、但卻在21世紀初的中國網咖中風靡了好幾年的現象級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而直到現在,這款遊戲、以及它的續作仍然有著數量可觀的擁蹩,並不斷推出重製版和升級版本。遙想當年,聚集在燈光暗淡、煙霧繚繞的網咖裡,操縱著那些他們甚至看不懂名字的單位在沾著汙漬的電腦螢幕上徹夜血戰,構成了不少人青年回憶中重要的一環。
不過,由於缺乏正式中文版、加上相關設定介紹不到位,《星際爭霸1》中兇狠猙獰、無窮無盡的蟲族雖然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幫煞星都是如何變成如此犀利的活體戰爭工具的。所幸的是,在續作《星際爭霸2》中,暴雪公司大幅度補完了相關設定。雖然作為典型的太空歌劇作品,《星際爭霸》系列裡的不少“怪力亂神”式浮誇設定(比如說,幾乎可以方便解釋一切超自然現象的“靈能”)頗受那些“原教旨”科幻愛好者的詬病,但至少,在戰役任務中所交代的蟲族演化方式,在科學層面上倒是意外地靠譜。
“禮尚往來”——基因水平轉移
在許多工中,為了讓蟲子蟲孫們能弄到合適的基因性狀,蟲群採用的法子非常簡單粗暴:“殺”和“吃”:在冰雪世界卡亞迪爾,蟲子們幹掉了一大群被稱為“熊齒獸”的本土生物,將它們的抗凍基因整合後納為己用;為了繁殖出運動能力發達、可以翻越懸崖峭壁的“騰躍蟲”,它們大量獵殺被稱為“卡拉獸”的、善於攀巖跳躍的動物,而另一些情況下,野生蟲族生物也被吞噬利用、它們的遺傳物質(蟲族習慣稱其為“精華”)被用於蟲群的發展。
對於現代的人類而言,這種將一個物種的基因片段植入另一個物種的基因組內、使後者表現出特定基因性狀的做法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在過去幾十年中,轉基因技術早已從幻想變成了一定程度的現實,並且投入了使用。雖然對人類自身的基因編輯仍然是被禁止的,但至少,在棉花、玉米等作物上,這一技術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不過,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即便不在實驗室裡、使用專門的基因剪輯工具,自然狀態下物種之間的基因水平轉移也是可以實現的——在自然界中,這種情況甚至相當普遍。在這方面,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我們自己:與人們通常的想象不同,現代智人的基因中充斥著並不表達任何東西、也缺乏必要性的遺傳片段。這類“垃圾基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很久以前入侵了人類祖先身體、最終與人類實現“共存共榮”的病毒等微生物所帶來的。雖然對於人類而言,它們毫無存在意義,但對於以自我複製為唯一存在價值的病毒們而言,這算是一勞永逸地獲得了“永久飯票”。
當然,與作為活體兵器被設計而來、可以直接靠吃解決問題的蟲族不同,在自然狀態下,直接吃下某個生物的基因,可沒法讓你“收集精華”、解鎖新技能——因為這些物質只會被你消化掉罷了。通常的跨物種基因水平轉移一般以質粒和病毒等作為媒介物質進行,以此實現“從細胞核到細胞核”的流動。
“共存共榮”——與病菌共生
在《星際爭霸2》的戰役與合作任務中,蟲族的主要肉盾——蟑螂——有一個名為“穢型蟲”的變種。這傢伙吐出的唾液裡含有大量致病菌,可以讓被擊中的目標活動能力嚴重下降、變得難以戰鬥,在遊戲中算得上威力十足。而它的“演化”過程更是極為“簡單粗暴”:在發現有著致病菌的野生環境後,蟲群直接把一大票蟑螂扔了進去、吞噬含有這些微生物的汙水。少數能夠與其共生的倖存者就成了新變種。
當然,在地球上,這樣的情況可謂十分多見:由於動物口腔內潮溼、溫暖、厭氧的環境,大量細菌都將其視為繁衍天堂。因此,許多捕食者索性與這些有害微生物“合作”,在進化出相應的免疫能力後,後者就成了它們的“生物武器”。在這方面,科莫多巨蜥算是“箇中高手”——這種面目猙獰的大蜥蜴非常擅長對目標發起“一擊脫離”的偷襲,然後等待著唾液中含有的大量致病菌導致的敗血症緩慢地殺死對方。在那之後,它只需要耐心等待,然後靠著嗅覺去找到死屍的位置就行了。
“養蠱”——環境誘導演化
對於那些想更容易地通關高難度關卡的玩家而言,儘快讓蟲族的重要火力輸出單位——毒爆蟲進化成可以在懸崖間蹦跳,能夠讓對方地形優勢歸零的“獵殺蟲”是很有必要的。而根據劇情介紹,這些一蹦老高的活體炸彈來自一顆地殼結構脆弱、地表經常被熔岩流週期性“清洗”的衛星。在看上了這裡的環境後,大量毒爆蟲被投放到行星表面散養、利用當地的環境“誘導演化”,經過許多代的淘汰,終於形成了穩定的、有著可以躲過熔岩襲擊的優秀跳躍能力的新品系。
雖然名曰“誘導演化”,但事實上,除非被特定手段加速(比如說,過去一度風靡的那種很不可靠的“太空育種”,就是以太空射線轟擊細胞核來碰運氣),物種的基因突變機率不會有顯著變化。所謂“環境誘導”,更準確地說,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某種特定的基因性狀可以獲得顯著的生存優勢,因此得到更大的被遺傳下來的機率。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上,一切特化的性狀幾乎都有著外部環境誘導的痕跡,即便以人類為例,在高原地帶的原住民,比如夏爾巴人的肺活量普遍超出人類平均值,就是在當地低氧環境下,肺活量大者更容易生活下去、傳遞基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拿來主義”——從外部獲得的防身利器
在《星際爭霸2》的故事中,蒙斯克政權的技術人員們不止一次弄巧成拙,而其中一次,他們試圖製造毒劑來對付蟲族,卻被對方拿去對雷獸這一“活體戰車”進行改造,產生了“瘴毒獸”這麼個棘手的變種。這些改造後的雷獸體內儲存了大量毒素,可以在戰鬥中釋放出來、殺傷缺乏防護的敵人,對那些被迫與它們展開近身肉搏的傢伙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雖然看起來不太真實。但事實上,確實有不少生物進化出了利用外源性毒性物質防身的本事:在海蟹中,一些扇蟹科的成員(比如正直愛潔蟹)就帶有大量毒素,而這些毒素的來源,則是依靠經年累月地進食有毒的海藻,逐漸在體內積累起來的。無獨有偶,許多別的生物——從大名鼎鼎的河魨,到底棲的貝類——也能夠主動或者被動地利用諸如亞歷山大藻這類有毒藻類,透過富集神經毒素給自己疊上“防禦buff”。
不過,相對於這些生物毒素,真正對人類造成普遍威脅的,事實上還是富集在海洋動物肉類中的另一種東西——重金屬。拜工業革命後的汙染增加所賜,大型掠食海洋動物(金槍魚,鯊魚,旗魚)透過食物鏈富集的重金屬丰度一直在穩步增長,也逐漸讓它們變得不適合食用。假如有一天,因為持續流入海洋的重金屬,導致人們不得不對這些大魚敬而遠之,那可就十足地黑色幽默了。
文:索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