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裡面有一段講我們要“以終為始”的方式來規劃現在。既然某個未來一定會發生,那麼何不現在就想辦法進入到那個未來呢?比如安徽省招商局認定了未來的產業是晶片、液晶屏、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與產業融合、積體電路、面向消費終端的現代製造、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那麼現在就可以拉出這些領域相關產業鏈的頭部企業清單,然後再逐個去談合作。目標越清晰,要做的事情也越清晰。
這給我一個啟發,那就是我們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同樣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思考現在的發展。但關鍵是,我們怎麼知道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
我想了個思路,從一個快要成熟的技術開始。比如無人駕駛技術。自從2003年第一屆自動駕駛比賽發展到現在已經發展18年了,如今,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說已經相對成熟了。就在今天,廣州南沙正式上線了無人駕駛公交車,當然目前還是配備了安全員。那麼如果自動駕駛是未來,那麼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我是這樣思考的,乘車的目的是安全的、快捷的把人從A地送到B地。其次是考慮乘車的成本和體驗。如果我們要加入未來,那麼就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開始思考。
首先,如果無人駕駛能做到低成本、安全、便捷把人從A地送到B地,那麼在這過程中,使用者就擁有了大把時間。我今年看到一個數據說是中國有1000萬人通勤時間在60分鐘。從國家的都市區規劃來看,通勤時間會越來越短。如果我們平均通勤都是30分鐘,那麼自動駕駛成熟,我們的使用者都會擁有非常自由的30分鐘。那麼我們可以暢想,使用者會在這30分鐘內做什麼?如果是看電影,那麼對電影公司來說,30分鐘型別的微電影就是機會。
其次,既然行車已經這麼方便,那麼買車的需求就會降低。目前打車可能還需要等,但如果等待時間比我們從車庫開出來還短呢?我覺得買車有很多負擔,不僅成本高,還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額外的煩惱。比如要找停車位,要保養,處理一些意外事故等。而且這裡還有個規模效應的問題,我看到過一個數據,1.8萬自動駕駛車輛就滿足了之前12萬輛車的出行需求。車企在靠造車賺錢就很難了。另外,那些做專車司機的。做快遞配送的也很危險。
再次,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必然會引發智慧交通的變革,出行將會變得非常智慧化。乘車時間就會變得非常精準。旅遊體驗也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改變。那麼專門為旅遊公司提供行車規劃的服務就是機會。
想著想著,我發現誰說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不只是改變人的出行,整個生活方式都會發生改變。誰說無人駕駛只能提供出行服務?它可以在你通勤過程中順便把早/晚餐也買好,這樣又會影響到餐飲業。當然,從一個技術的成熟到產業的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還有一個思考方向就是,從現在到未來會分為哪些階段?看不同階段的過程裡我們有沒有機會參與進去。比如目前的自動駕駛還只適合道路比較簡單的道路,那麼就可以先從經常跑高速的貨車開始?我記得現在的貨車是第一臺人工操作的,後面的貨車都會自動跟隨第一臺。這樣也減少了很多人工。再比如5G雲代駕,如果道路不清晰,那麼就讓人遠端操控。這也是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
總結一下,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未來的那個確定性的變化。而且最好還是能跟自己業務相關的一個確定性變化。另一個就是要對技術成熟時間有一個預判,做太早就不是先驅而是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