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西的旅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應縣木塔、平遙古城、再或者是雲岡石窟,然而山西的古蹟太過於偏遠,通過幾天的旅行幾乎是不可能全部一一打卡。
如果想要短時間去領略山西古蹟魅力的話,那麼去太原的山西省博物院走走逛逛,一定可以讓你第一時間感受到山西的底蘊深厚。
在欣賞山西博物院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它,雖然這座博物館遊客不多但其實它館藏有50多萬多的文物,這種館藏數量讓它成為了山西排名第一的博物館,甚至在國內的博物館中也是佼佼者。
當然山西省博物院除了館藏數量豐富之外,其文物也是相當特色,尤其是那些見證著少數民族和中原文化融合的文物。
那麼我們的山西省博物院之行就從這些異域風情的文物說起,我想要推薦的第一款文物就是前幾天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介紹過的隋代陶駱駝,
這款文物高約47釐米,長30釐米,第一眼看過去的話並不會太讓人驚豔,然而細細發現駱駝背上的人物,你會發現那尊小人極其可愛,手上拿著餅狀的食物並送入嘴中。
這款餅狀的食物就是當時的胡餅(類似於現在新疆的饢),為漢代從西域經由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隋唐時期更是成為中原人們熱衷的食品,尤其是唐朝人更是將它作為心頭好。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用“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予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來讚譽胡餅,就看得出來當時的文人墨客對這款餅都甚是喜歡。
當然在唐代這種胡餅更是成為了極其高階的食物,被皇家鍾愛,比如唐玄宗逃往四川的路上就用胡餅來充飢,可見胡餅不僅只是被平民百姓熱衷,而是一款全員喜愛的食物。
和剛才提到的胡餅一樣,在山西省博物院中還可以看到不少的舶來品,其中來自波斯的狩獵紋波斯銀盤同樣是我最喜歡的一款文物。
我們來細細看看這款出土于山西大同的銀盤,銀盤四周高,中間低,呈敞口狀。重點關注中間的圖案,正中為一名頭戴圓形帽絡腮長鬚的波斯人,頸部帶著九顆寶珠串成的項鍊,可見他的地位非同尋常。
腦後的飄帶更是波斯薩珊時期經典的裝飾物,透過這些物件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款狩獵圖展示的是波斯薩珊王朝的場景,因此極有可能也是透過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
不過如果說到最精美的中原和少數民族融合的文物的話,那麼一定非虞弘墓石槨莫屬,這是一款出土於隋代的虞弘古墓中的石槨。
石槨通體採用了漢白玉材質打造,頂部為仿歇山頂木建築,等級僅次於皇家的廡殿頂,透過這裡可以看得出來虞弘在當時也算是有權勢之人。
重點可以關注槨座及槨壁上的淺浮雕,這些淺浮雕中可以看到高鼻深目、髮型微卷的人物,一眼就可以看出並非中原人士,極有可能是透過絲綢之路來中原從商的粟特人。
除了粟特人之外,在槨壁上還可以發現關於釀酒與獅子咬神馬圖,葬禮出行圖,騎駝獵獅與胡人持角形器圖,騎駝獵獅與大角羊圖,宴飲與人獅搏鬥圖等都展示了極具中亞特色的宗教和生活奢華場景。
加上雕刻都採用了描金處理,讓整體看起來更為巧奪天工。
其實像這樣多元的文物在山西博物院中可謂是數不勝數,像北魏的雜技俑、石雕方硯、婁睿墓壁畫等都可以重點關注。總之作為遊客不多的山西博物院而言,它處處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同時也為你展示了山西曾經的輝煌。(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讓世遺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