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肺癌驅動基因檢測指導下的精準診療模式,為患者延長了生存時間,將以往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日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腫瘤放療科副主任楊哲做客《腫瘤達醫》時介紹,肺癌的精準治療,基本上是基於肺癌臨床特徵、分子特徵和組織學型別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需要伴隨腫瘤患者治療的整個過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秦聰聰
基因檢測:
對症下藥,精準打擊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腫瘤放療科副主任楊哲介紹,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個功能片段,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突變。
從引起疾病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型別包括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致癌基因的突變、DNA修復基因的突變。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為例,基因突變後,蛋白處於持續啟用狀態,造成細胞過度生長和存活,就可能導致腫瘤形成。
有專家認為,任何癌症的發生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也有專家認為,癌症很複雜,基因檢測只能找到部分致病原因。比如,肺腺癌大約有10%的驅動基因是未知的。也就是說,如果檢測肺腺癌樣本,在取材沒問題、檢測基因覆蓋較全面且檢測效能良好的情況下,檢測陰性率約有10%。
“並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楊哲說,肺腺癌患者因出現基因突變的機率大,有必要基因檢測。對於其他型別的肺癌,比如小細胞肺癌,因出現突變機率小,或者有突變但目前無治療藥物,就較少進行基因檢測。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制定併發布的《抗腫瘤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管理指標(2021年版)》強調,腫瘤患者開始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靶向藥物治療前,需進行病理診斷和病理檢測,對於有明確靶點的抗腫瘤靶向藥物,須進行相應靶點檢測後方可使用。
楊哲介紹,透過基因檢測,可以檢測出哪些基因發生了改變,對腫瘤進行區分,從而達到對症下藥、精準治療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提示病人是否會有靶向藥物耐藥的情況,為以後新的藥物治療提供多個選擇機會做準備。
精準治療:
延長肺癌患者生存時間
“短短二十年時間,肺癌患者的生存結局大大改善,使肺癌成為臨床可控的疾病。”楊哲表示,肺癌驅動基因檢測指導下的精準診療模式,為患者延長了生存時間,將以往的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據介紹,腫瘤精準醫學的核心應是個體化醫學,是基於精準的整合性臨床分型和個體化基因分型而進行的個體化診斷及治療。肺癌的精準治療,基本上是基於肺癌臨床特徵、分子特徵和組織學型別相結合的綜合治療,需要伴隨腫瘤患者治療的整個過程。
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肺癌總體生存率能夠穩定在40%-50%之間。其中,I期病人經過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生存率在63%—90%;III期病人經過多學科綜合治療之後,生存率達到了42.9%;晚期病人,如果有驅動基因的話,靶向治療生存率達到30%左右,免疫治療也同樣達到30%左右。這些數字加起來,可以看到肺癌5年生存率在40%以上。比起20年前肺癌5年生存率總體在16%的水平,已經是一個巨大進步。
“對於適用人群而言,使用靶向藥物比化療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可能獲得更理想的療效。”楊哲說,靶向治療就是精準治療的一種,其藥物毒性明顯小於化療,口服給藥更方便。而靶向藥物的到來,讓晚期肺癌患者從1年的生存期延長到3年以上,甚至可以達到5—10年。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檢測為臨床更準確、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起到積極作用,但並非做過一次就“一勞永逸”,因為腫瘤存在異質性,治療過程中也可能出現耐藥或復發,有些患者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再次檢測來修正治療方案。
精準放療:
讓器官功能得到最大保護
精準醫療時代,作為癌症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療也從傳統放療向精準放療轉變。
“常規治療就是用最普通的直線加速器,因為當時的技術比較落後,出的射線只能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而現在,我們突破了常規放療的侷限性,按照腫瘤形狀來進行照射。在一級的大鉛門下面,加多葉光柵,透過這個多葉光柵的變化,來圍成腫瘤的形狀,這樣使放療更加精確。”楊哲介紹,從常規放療的方塊時代,變成適形照射,這是放療技術的一個發展。
目前60%-70%的癌症患者,在腫瘤治療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當前的精準放療,如同一把隱形的“手術刀”,在放射最大劑量精準打擊腫瘤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
隨著技術進步和裝置更新,現代放療可以精確到0.1毫米。而精準放療的實施,離不開精準定位、精準計劃與精準的治療實施。
“藉助三維CT,甚至加上時間因素的四維CT,獲取患者的身體狀況與腫瘤部位,解決定位難的問題。從技術指標看,可以實現靶區內受照劑量更大,靶區周圍正常組織受量更小;靶區內劑量分佈更均勻,靶區定位及照射更準確。”楊哲說,這樣,高精度、高劑量、高療效、低損傷,治療效果變得更好,也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