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億多年前,地球上的陸地還聚在一起,形成泛大陸,泛大陸的中心位於地球赤道附近,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地幔慢慢開始移動,泛大陸開始分解運動,有的大陸向南移動,有的大陸向北飄走,方向各不相同。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大陸分佈形態。
大陸的分離有著許多不同的學說,每個學說都試圖解釋大陸為什麼會進行飄移,但是都沒有完美解釋今天的話題——大陸的尖端指向之謎。
開啟世界地圖,仔細審視每一塊大陸,不管是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還是南美洲大陸,三大陸地都是北部寬闊,南部狹長。非洲南部好望角,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中美地峽,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狹長的尖端都指向了南方。
在亞洲大陸的南部,自東向西分別是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這三個半島的尖端也都指向了南方。歐洲大陸雖說相對較小,但是不管是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還是北部的納維亞半島,其尖端也都指向了南方。澳大利亞大陸稍有不同,但是如果將其東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和南部的半島相連在一起的話其尖端也指向了南方。
總體來看,大陸的尖端大多數都指向了南方。一些學者將大陸尖端做了延長線,結果驚人地發現這些延長線最後竟會合在南極附近。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釋,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個名叫奧蒙德.凱的學者提出“大陸水滴化理論”,他認為大陸最初都在北方,受某種因素影響,大陸慢慢向南移動,但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大陸不能離開地球表面,兩種力量的結合使得大陸像是受到吸力影響的水滴,被吸引的一方慢慢形成了尖端,整個大陸成了水滴的形態。
他還認為如果這種趨勢持續發生的話,最終所有的大陸都會在南極附近彙集,最終形成一個超級大陸。但是他的理論雖然解釋了大陸尖端指向南方的問題,卻和普遍認同的版塊運動學說有嚴重衝突。如前文所述,泛大陸位於赤道附近,而他的理論認為大陸在北半球,大陸水滴化的理論和版塊運動學說相比而言漏洞明顯很多,但是大陸尖端指向南方是明視訊記憶體在的,這就讓得我們需要更多的去思考到底還有哪些在影響著地殼的運動。
最新的地球科學理論,板塊運動產生的原因是地球內部存在著上升或下降的地幔柱,地幔柱上升板塊誕生,地幔柱下降板塊消失,漫長的地殼變動史表明,板塊運動受到幾個地幔柱的牽引而向不同的方向移動。
結合地幔柱學說,許多學者認為在南極附近可能存在超級地幔柱,同普通地幔柱相比,超級地幔柱的力量也許並不算強,畢竟各大陸的移動主要還是受到普通地幔柱的影響,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就是因為印度次大陸從南半球向北運動撞上亞歐大陸而形成的。
但是超級地幔柱的影響確實持久的,對大陸形成一個不斷地向南運動的拉力,短期內也許影響不大,但是時間夠久的話,大陸的形狀還是出現了變化,出現指向南方的尖端。
從長久來看,超級地幔柱最終會超過普通地幔柱對大陸的影響,導致大陸不斷向南移動,最終彙集在南極附近,使得南極洲越來越大,進而形成超級大陸。板塊運動學說和大陸水滴化理論的結合,完美地解釋了大陸尖端指向南方的謎題,最終南極是否存在超級地幔柱,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世界上有許多的謎題都需要不斷的研究才能得到完美的解釋,侏羅紀恐龍消失之謎,百慕大死亡海域之謎,北極死水之謎等等都曾經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後人不斷的提出各種理論、學說,相互印證,最終都會得到完美的解釋,我們也相信在不斷的追求真相的探索下,還沒有解開的謎團總會有解開的一天。
各位還有哪些不知道真相的謎團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一起看看到底還有多少真相等待我們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