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天要喝8杯水,約2000ml,關於這個說法真的對嘛?不可否認,水在身體的代謝中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斷糧不斷水情況下人的存活極限2個月以上,斷水情況下有可能不到一週;水對人體這麼重要,補水同樣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環節,然而我們容易忽視的是,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需要8杯水,我們常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喝水同樣是因人而異。
首先我們要從中醫上大致講一下水液進入人體後的過程,我們吃的食物(含有一部分水)及飲水進入脾胃,脾胃運化後,透過脾的升清作用講一部分有營養的水液上傳至心肺,以滋養上焦,剩下的一部分水液一分二,一則與殘渣下傳至大腸,和糞便一起排除體外,一則匯入膀胱,經尿液排出;這只是簡單的講述,其實水液進入人體後會經歷一個微妙而精密的過程,與肺脾腎,上中下三焦等都有緊密的聯絡,在這裡就不做一一贅述。
每個人每天需要的飲水量並不是都相同的,並不是每個人的臟腑做工都強,對於有些臟腑功能偏弱,代謝較慢的人,每天飲用太多水,則是一種負擔,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其實我們就可以把人體比作一個大工廠,各個臟腑則是做工的工人,經絡三焦則如同一個個流水線,其實人體也遠比工廠要精密的多,各個臟腑有其做工時間,也需要休息時間,對於生病了的臟腑,你卻給它健康臟腑的工作量,那它只會越來越弱,而對於健康的臟腑,你每天不停的給它工作量,它早晚也會病,所以,凡事我們都說講究一個度,吃飯飲水也是如此,不停的吃,不停的喝,會讓一部分人的身體越來越差。
當一個人每天飲用的水,超過其自身的需要量時,未被人體吸收利用的水,則會化溼(脾胃虛弱的人,飲水過多,則溼氣更大),積久而成飲;飲可以停留在人體的不同部位,中醫醫聖張仲景著的《金匱要略》中把飲病分為了四種,分別是"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中寫道: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痰飲則是飲留胃腸,懸飲則是飲留胸脅,溢飲也是飲留四肢肌肉,支飲則是飲留胸肺。所以喝水過多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害無益,反而會是疾病的病因,當然我們也不是算盤否定,一棍子打死,有的人確實,適量飲水,身體還挺舒服的,說來說去,要看自己身體的反應情況。關於飲水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每個人都要一天喝8杯水才能健康。
說那麼多就是告誡大家,飲水不可盲目,要因人而異。那麼,我們怎樣飲水才算正確呢,其實很簡單,人體需要水了,會告訴我們,缺水了,會口渴,這個時候適量飲水即可;大量不恰當的飲水,終究會成為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