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生勵志到詩意遠方
在這次疫情抗擊戰中,提高和增強個人免疫系統的呼聲普遍高漲。拙以為,人類只有科學打造健康人生觀和生活觀的防護盾牌,才能更安全詩意地棲居。小文擬從傳統養生勵志角度,略申己見。
食粥:淡薄之中滋味長
小時家貧,母親常以煮粥打發三頓,輔以家醃的豇豆醬瓜佐粥,是全家的暢銷美味。長大後,我從詩書中發現這稀粥還是傳統的養生佳品。它便於腸胃消化、利於營養吸收,經常食用,有健脾利尿之功。起碼宋人張耒就深受其益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他的學生陸游也發揚了老師“只將食粥致神仙”的飲食妙訣。張耒活了60歲,在古代已屬高壽;陸游更活過85歲,確似神仙。應當說,這與師生倆長年食粥的養生法密不可分。
事實粥不但養生,還能勵志。宋人范仲淹早年家貧,就借讀僧舍。每天煮米作粥,經一夜速凍,第二天他就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取二塊。就這樣以二塊粥果一日腹,且一“果”三年。刻苦攻讀,終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詩人名相。怎不讓人感嘆,僧門粥香似比朱門肉香更養精魂和心魄。清人黃一燮似看中此點才自書楹聯,“貧未賣書留教子,飢寧吃粥省求人”作為家風,教育子女們要像范仲淹一樣,飢寧吃粥,無非一把米多放水,吃的是“洪湖水,浪打浪”,卻養育出不吃嗟來食的傲骨;同時苦讀再貧窮也不賣詩書。在此家風下,將他的兒子黃燮清薰陶成一代戲曲大家。而清代文學家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舉家食粥酒常賒,在全家一碗碗照影的稀粥中,他“字字寫來皆是血”地寫出了《紅樓夢》這部千秋鉅著。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從養生角度講,那粥飯後幹啥呢?
散步:坐看雲起時
散步是人類養生保健的一項常見運動,它是針對久站久坐疲勞傷身而提出的。如明代醫學家李挺就把脈出病根:“終日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清代養生家曹廷棟就開出散步這劑藥方:“散步者,散步而不拘之謂,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須得一種閒暇自然之志。”他認為散步能給精神按摩,消除疲勞和俗念,神清氣爽,能延年益壽。因在時間上,人們習慣將散步選在飯後,民間就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
因為散步是在自然的懷抱中緩步慢行,既陶冶身心,還能誘發靈感。好處多多又簡便易學,故風行世界,尤其被文人學者所寵愛。一是以中國古代文人舉例。唐人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散步,情隨景生而吟出《尋花七絕句》的名詩。唐人王維也喜歡散步,“興來每獨往”的他不愧為詩佛,在“行到水窮處”的散步中,“坐看雲起時”地悟知了“勝事”和禪意。而被貶的北宋人蘇東坡獨在“市人行盡野人行”的散步中,寫出了“自愛鏗鏘曳杖聲”的情懷和妙境。據說北宋理學家程顥也是個散步迷:“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時人不知道他偷閒散步中,重獲了快樂的童心。二是以外國學者舉例。穿睡衣散步的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頭髮蓬鬆地在散步中構思他的“相對論”。法國哲學家盧梭也喜在散步中醞釀他的哲學理論。他自己就坦陳散步的益處:“能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力才開動起來!”而性喜散步的德國大詩人歌德也說出讚美:“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都是在我散步時發現的。”由此可見:散步是身心與自然對流的過程。春日裡散步,路旁招手著活潑的花朵。夏日裡,漫步微風的河邊,水裡盪漾著遐思的波紋。秋季裡散步,看大自然碩果飄香。而滴水成冰的冬季,我們像古人樣一邊暖足,一邊讓心散步在這返璞歸真的雪裡……總之,散步的“詩眼”全在一個“散”字,做到腳散、心散、身心逸散,也就進入了欲辯已忘言的妙境了。當然進入此種妙境的還有——
釣魚:水清心亦閒
釣魚是老少皆宜的一項活動。我小時就偏愛釣魚,每次釣前就先用鐵鏟,或蹲或站地挖出一條條細長紅潤的蚯蚓,來做魚的餌料。然後背上漁具,走到幾里外河邊的綠蔭下,身上已微有汗水。從健康角度講,這已達到熱身運動之效果,而持竿垂釣就是達到養心怡情之目的。
俗話說:要使身體好,常往湖邊跑。河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不但是鳥雀心曠之所,更是人神怡之地。遠離噪音和尾氣,連魚兒都忍不住浮出水面,呼吸一口氧離子……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這裡沒有姜子牙的直鉤謀算,沒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深刻凝重。只有藍天碧水按摩你的身心,你會感覺心靈融化於碧水,再“久在樊籠中”的情緒也悄悄釋放於藍天。讓“垂釣坐磐石”的你,盡享“水清心亦閒”的輕鬆和“復得返自然”的愉悅。
垂釣要靜音,這點連“怕得魚驚不應人”的學釣兒童都懂。在蔚藍寧靜的水面,手持魚竿、眼觀魚浮,意念集中、形靜實動又心無雜念,與水下的魚類鬥智鬥勇,既有變數又其樂無窮。當魚咬鉤,你果斷揮竿,若釣上一尾魚,眉梢就綻放微笑。興盡釣亦罷,成為“歸來飲我觴”的佳餚,小酌著生活淡泊的滋味。當然勝不驕、敗不餒,釣魚也在考驗人的意志,就算空手返回,羞澀的魚簍裡也收穫了一顆參與之心、釋放之情。在我看來,將挖蚯蚓到揮竿垂釣再到扛竿晚歸緊密聯在一起,就是一個運動套餐。難怪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就確診垂釣能治“心脾燥熱”之症。唐人張志和的《漁歌子》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確不須歸,因為心靈已把大自然輕輕“鉤”起。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對乘坐生命之舟的芸芸眾生來說,唯有掌穩健康之舵,高揚理想的風帆,勤划進取的船槳,才能穿過人生的風浪,開拔詩意的遠航!總之,健康詩意的生活,不是相互攀比中出,而是自身感受中來。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許就是曹操《龜雖壽》詩所說的“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吧。一句話,身有清香,蝴蝶自來;心有春暖,人間花開!
蔣 華
【來源:蕪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