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子規啼春
作者:雲淡風輕
新年快樂
來年餘年餘生------與自己和解雲淡風輕/文
窗外陽光明媚,十幾度的氣溫雖然稍有寒意,植物在這裡卻分不出季節,四時常青,碧綠的血液在枝條和脈絡中天長地久地充盈流淌。南國的冬季體現在天空,這時的天空高遠、清澈、幾乎沒有一絲雲彩,有著一種決絕的莊嚴和冷峻;它無可言狀地大,難以描述地高。大得叫你一仰起頭就感到自己的渺小;高得讓你一低下頭就體會到生命的短促。 彷彿它很明白這是歲末年初,這是一個結束,這是一個開始。每到這個時刻,人們不免撫今追昔,感嘆韶華易逝,歲月難留,就算沒什麼可總結的也要定個計劃,來年在某處大展宏圖,時髦的詞叫做立Flag. 退休以後,我就不幹這種事情了。工作的時候那是沒有辦法,年終總結和年初計劃是必須要做的功課。其實我最不喜歡給自己定目標,這樣就有了很大的壓力,而我不喜歡有壓力。 當然,每每到了這個時刻,還是有所觸動,似乎在此時才實實在在觸控到了歲月。似乎這個時刻是歲月的分界。有了這分界,便覺得出界河這邊廂歲月流逝,令人傷感;卻又望得見界河那邊廂春光燦爛,擁有大把年華的時光富翁生活指日可待。 歲月是用時光來計算的。那麼時光又在哪裡?在鐘錶上,日曆上,還是行走在窗前的陽光裡?
許多年過去,我早已習慣了只做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做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我不想掩蓋自己的無知。我知道世界廣袤,宇宙浩瀚;我知道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加快,我明白即使終其一生勤奮學習,真正活到老、學到老,也仍然捉不住滄海萬分之一粟。 我已經不再探究“人生有什麼意義”這一命題,因為這其實是無解的。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社會背景,其體會和答案都是不同的。 梁曉聲說:人生的意義至少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純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愛自己和被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和更多,有時甚至是千千萬萬別人們的感受。 看看:如此複雜多變,想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再說了,生命的計量,在於它的長度,還是寬度與深度,這也是一個人類本尊見仁見智的問題,相當於無解。 老子稱:道法自然。自然界成熟的穀穗和向日葵,無不沉甸甸低眉俯首。成熟和母性是同義詞。植物從收穫開始向大地躬身致謝,人也應該如此,一低頭一回首,便是自身的美好,也是留給人間的旖旎風光。 西方宗教說人應該謙卑,中國的道家告訴人從謙卑中得到好處,而人其實最難謙卑。處低下者自然恭順,一旦得勢就要昂然,古詩云“王莽謙恭未篡時”。 其實,人自己也分不清趾高氣揚與揚眉吐氣是不是一回事,這兩種情態實在不是兩回事。如果沒有博大的悲憫情懷,沒有百鍊鋼化繞指柔的修養,身居高位而又謙卑,那是古今少見的奇人。
平常如我,也需時時品嚐過往的酸甜苦辣,才能讓自己在現在的路途中不走丟和迷失。以我觀我而我自知,自知乃於囂煩塵世則自立。 往昔可以回味,卻無需沉浸,過去的夢幻是對靈魂的束縛。夢醒夜半時不可睜眼,繼續回憶再入睡後續之。夢如前世,又如過往,或悲或喜或得勢或風光,均已煙消雲散。如今的你,只需追求那一低頭的感恩與安寧。 如今,我還健康的活著,既有經年打拼的經濟積累,又有女兒陪伴身邊,已是極大的奢侈和幸福。 如此滿足自省,知足常樂,過好自己的今後與將來,也算是與歲月共存,與自己和解了吧? 今天看見了一幅對聯,甚合我意,便做文章的結尾吧: 荏苒晨昏,蹉跎世路,消磨月夕煙朝,經年風雨幸無恙; 鬢邊白髮,望裡青山,領略悲歡冷暖,一抹光陰總有情。
作者簡介雲淡風輕:六零後理工女,現居深圳。退休後閒適散淡。喜愛美食美景讀書兼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