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氣墊船在50年代末由英國人首先建成,在這艘氣墊船橫渡英吉利海峽成功後,巨大的急需渡海登陸價值引起了中國軍隊關注,中國在60年代中期也研發了幾款氣墊船,但因為缺乏技術認知和工業基礎,中國的自研氣墊船最終無法突破動力、材料的苛刻瓶頸而放棄,唯一的價值就是表演氣墊的樣子,直到“歐洲野牛”氣墊船的引進。
一:風帆漁船突擊登陸的教訓
中國海軍的兩棲艦艇部隊從1947年7月在浙東民兵俘虜的一艘擱淺坦克登陸艇開始,人民海軍成立之時僅有數艘小型登陸艇,這個時期的登陸作戰只有小噸位風帆漁船可用,風帆漁船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航速只有5節,逆風時不過3節,遭遇風向不利時不能按時返回運輸增援部隊,這些設計在遠離海岸航行的民用漁船主要是V形底尖底船,幹舷高達2至3米,衝灘後就在齊膝深的海水中觸底擱淺,全副武裝計程車兵必須從數米高跳下齊膝深岸灘再慢慢涉水上岸,迫擊炮、重機槍和彈藥箱由於沒有起重裝置解除安裝,只能投入齊膝深的海水中再撈起,
更重的火炮無法拋下,一些船隻採取搭跳板的方法將火炮卸下海灘,但這種裝卸方式卸下火炮是非常困難和非常耗時的,解除安裝會在敵方灘頭火力受到重大殺傷,解除安裝士兵遭到殺傷火炮極易翻入海中,各種帆船又因為擱淺無法返回,這也是造成金門戰役近萬人全軍覆沒的原因之一,金門戰役後海軍人民透過購買購買美國和英國拋售的二戰剩餘的LCT、LCM和LCI中小型登陸艦、改裝起義的美製LST大型登陸艦,LSM中型登陸艦,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支登陸艦大隊,
這些登陸艦艇參加了1000多次登陸戰鬥,解放了除臺澎金馬之外的所有島嶼,不過這種登陸戰鬥都是在沿海島嶼,可以依託海岸炮兵的火力支援,一旦島嶼離大陸較遠,炮兵射程難以覆蓋,弱小的登陸船團很難運輸團級以上的兩棲作戰部隊,1955年1月的一江山島戰役動用了140多艘登陸艦船才投送了四個營,而1950年6月制定的解放臺灣計劃要求投送50萬兵力才能確保順利登陸,以一個士兵需要0.6平方米容積再加上作戰物資起研需要575艘1000噸以上的船隻,徵集的民船噸位小,速度慢,無法跨越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
到1955年,海軍只擁15艘LST坦克登陸艦,這些坦克登陸艦排水量包括1653噸,最大航速可達11節,可運載800至1000人或17輛中型坦克,還有13艘中型登陸艦,排水量為743噸,最大航速14節,可運載5輛中型坦克,還有15艘250噸小型人員登陸艇,10艘320噸LCU通用登陸艇,只能運送幾個步兵團,而且很技術狀態很差,缺乏配件和維護,出故障只能臨時測繪和加工零件,故障頻繁很少能夠出海,出海也需要配維修工隨時搶修。
中國海軍1949至1955年間主要依託少量的登陸艦艇和大量民船投送登陸兵,在東南沿海轉向鞏固海防後,雜亂的船隻難以承擔任務,海軍急需可以頻繁出動的近岸航行小型登陸艇,因為當時中國海空軍沒有沿海控制權,海上行動只能緊貼大陸暗礁密佈的海區航行,那些舊艇根本不能勝任,中國海軍必須儘快更新新艇,從1954年,大連造船廠開始仿製蘇聯設計的50噸級登陸艇-363甲型登陸艇,該艇排水量63噸,裝載10噸,可搭載步兵60名,
1955年求新造船廠開始生產國產066型小型登陸艇,儘管技術陳舊和簡陋,但使中國海軍裝備了可靠的登陸艇用於沿海島嶼的運輸補給和兵力排程,因為小型登陸艇不適長時間航行,缺乏高海況的配置,1962年,中國海軍開始設計067型小型坦克登陸艇,該艇可裝載1輛坦克或一個步兵排,能在衝灘時預先拋下艉錨,利用倒車和艉錨機退灘,共建造了300多艘,在067型小型坦克登陸艇基礎上改進的068機械化登陸艇也生產了數百艘,1967年還少量建造了100噸級271型和130噸級的271A型登陸艇
二:自產氣墊登陸艇的教訓
由當時於臺海局勢緩和,中國海軍對小型登陸艇的需求開始減緩,開始發展大型化登陸艇,主要原因是50年代徵集的二戰期間應急建造的美式登陸艦已經破敗不堪,長期缺乏零配件已經接近報廢,只能修修補補維持,1969年,大連造船廠建成了073型中型登陸艦,但工藝十分簡陋,船體振動大、柴油機發生連續拉缸,只好停產,改進的073A型中型登陸艦
直到1979年才建成下水,為儘快解決遠海投送能力,海軍提出072坦克登陸艦,072登陸艦首跳板為液壓油缸驅動摺疊式兩節跳板,伸直和下放不超過3分鐘。首制艦於1976年開工,1978年3月和17月分別進行了航行試驗,12月完工交艦。1979年完成試驗,但直到1990年也沒有大批次建造,1984年,150噸登陸艇027II型在長沙船廠開建,600噸的271IIA型登陸艇於1987年開工,能夠搭載一個步兵連,在271II型的基礎上設計的079型登陸艇提高到排水量800噸,可以裝載3輛坦克或250名士兵,1978年--1983年共建造了三十多艘,
但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這些艦艇航速參差不齊,抗風浪能力差,很難保持編隊,航渡風高浪急的海峽會變得七零八落,效能不佳的會被落下十幾千米,導致登陸部隊在密集的海岸防禦火力條件下被分散成很多的小股登陸進入戰鬥海灘,這種情況很難全身而退,而且小型登陸艇由於適航性和續航能力的限制只能在海峽附近港口集結裝載,活動都在對岸的監視範圍,1996年,臺海局勢非常嚴峻,海軍致力更新換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登陸艦艇也要與時俱進,氣墊登陸艇也帶來了新的發展,90年代初為了研製供072II型登陸艦的搭載氣墊登陸艇,設計了水量6.35噸的724型人員氣墊登陸艇,用於從072II型登陸艦擺渡步兵突擊登陸灘頭,一艘072型登陸艦能攜帶多艘724型氣墊登陸艇,透過登陸艦的船尾直接進出塢艙,每次出海需要用卡車繩索牽引到碼頭再用起重吊駁船吊入水中,然後才能在全墊升狀態駛離碼頭駛入登陸艦塢艙,
724型氣墊登陸艇設計不合理,高速航行時穩性不佳,登陸兵艙為敞篷式,全墊升狀態下氣流會把海水噴起來變成水幕,艇員澆個透是常見的事,冬天相當艱苦,由於個頭小,駕駛像開卡車,而且在海況惡劣時操作難度很大,易產生“橫漂”和“埋首”現象,艇首加裝12.7機槍後“埋首"現象會更嚴重,士兵墊一小板凳才夠得著機槍,危險係數較高,登陸兵搭乘氣墊艇要聽從艇員安排,否則重量不平衡,一但失去平衡氣墊登陸艇就會失去控制出現原地打轉情況,另外氣墊船艇體圍裙非常容易脫落或破損,需要船廠工人修理,由廠家往返部隊時間較長,部隊一度用補鞋的土方法來修復破損圍裙,所以列編南海艦隊登陸艦部隊後也沒有批次生產,但部隊完成了訓練大綱、戰鬥條令手冊等編案工作,完善了氣墊船使用經驗,不過只能裝載10名士兵,就算是多艘同時抵灘兵力也不過一個排,中國海軍開始探索大型氣墊登陸艇。
三:“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的教訓
2009年,中國向烏克蘭買下4艘958型“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和全部技術資料,首艘於2013年4月份下水,“歐洲野牛”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艇,誕生於冷戰期間,蘇軍在1963年恢復海軍陸戰隊後相繼研製了更為實用的“鰩”級、“魷魚”級、“大螯蝦”級、及“鵝喉羚”級氣墊登陸艇,1978年蘇軍決定在“鵝喉羚”級氣墊登陸艇基礎上建造可搭載3輛主戰坦克的氣墊登陸艇,“金剛石”設計局設計了一款世界上效能最好的1232.2型氣墊登陸艇,取名“歐洲野牛”,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排水量達550噸,載荷可達170噸,可以運送3輛坦克或10輛裝甲運兵車及140名士兵,最多可裝載500名士兵,以55節的高速越過高達2米障礙突擊登陸,還裝備了2套AK-630型近防炮,4套“針”-1M型防空導彈系統,2套22管140毫米火箭炮,艦上還有防核生化裝置、防非觸發性水雷裝置、船體裝甲,防目視偵察裝置和綜合導航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目視監控系統,光訊號指示器,無線電測向儀,自動通訊系統等先進裝備,除了登陸可以執行佈雷、搜救等等任務,
1983年,蘇聯三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4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首艇MIK-51號於1986年建造完成經過兩年測試於1988年正式服役,蘇聯原計劃建造20艘,到90年代初共生產了8艘,3艘列裝在黑海艦隊,5艘列裝波羅的海艦隊,蘇聯解體時共有13艘開建,實際建成12艘,有3艘未能建成,俄羅斯海軍得到列裝波羅的海艦隊的5艘,後裝其中的MAK-118號艇出售給希臘,併為希臘海軍新建的2艘,俄羅斯海軍餘下的4艘仍列裝在波羅的海艦隊,不過由於維護使用成本高昂,現在餘下2艘,其中MIK-50處於備用狀態,只餘下MIK-94號仍在執勤,烏克蘭海軍得到了黑海艦佇列裝的3艘,另外2艘尚未完工的也被劃歸了烏克蘭,其中的1艘完工後列裝烏克蘭海軍,另外一艘完工後和原黑海艦佇列裝的l艘一起出售給了希臘,還有一艘未完工的被放棄了,烏克蘭海軍的“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因為經濟原因在2008年全部退出了現役,
希臘因為和土耳其有恩怨,為了在各島之間快速機動力量,1999年,希臘參觀完“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後,2000年以兩億美元向俄羅斯及烏克蘭分別購買2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俄羅斯在一年半內建造1艘新的“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並建於1992年的1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交付給希臘,2001年希臘得到了L180號氣墊登陸艇,新建的第2艘由於工期原因直到2004年才交付希臘海軍,烏克蘭最初計劃將建造於1991年的“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交付希臘,但是由於第2艘艇修理工作艱鉅,最終決定將已經完工92%的“伊萬.巴庫恩”號建成提供給希臘,分別在2001年2月及3月交付希臘海軍,2002年希臘又花1.1億美元向俄羅斯購買第3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之所以這麼麻煩,因為發動機由烏克蘭尼古拉耶夫的“朝霞”機械製造廠製造,艦載武器卻由俄羅斯製造,雙方都無法獨立供貨,2006年,中國本來打算向俄羅斯購買6艘,但俄羅斯要購買15艘才願意轉讓技術,
2008年,中國花了3.5億美元美元向烏克蘭訂購4艘和全部轉讓技術,其中2艘在烏克蘭“大海”造船廠建造,2艘在中國建造,理論上“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智慧財產權屬於俄羅斯,但烏克蘭宣稱轉讓的技術是自己改進的958型氣墊艇,不再受俄羅斯制約,但實際50%的部件還是購自俄羅斯,只是有錢賺,俄羅斯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2010年“大海”造船廠還虧損276萬美元,得到中國合同之後2011年營利141萬美元,全額支付了造船廠拖欠的多年工資和退休金,首艇於2010年開工,2011年5月27日,兩臺起重吊車在移動船身時發生傾倒,造成船身損傷,2人死亡1人重傷的事故,2013年4月下水運往中國,中國海軍一度認為“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快速、強大突擊能力應當在中國會有用武之地,
結果是一個教訓,“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來到中國後才發現這種超級氣墊船航程不足,只適合某些狹窄海區,希臘之所以喜歡“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因為希臘擁有的大量島嶼密集分佈在愛琴海里,距離很近,“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正好可以充分發揮速度優勢,航程不是什麼問題,而在中國,“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最大航程只有556千米,似乎足夠跨過窄130千米的臺灣海峽,或者從海南島到達330千米的西沙也不難,但這是單程航程而不是活動半徑,如果想跨過寬400千米的臺灣海峽南口,剛根本不夠油返回,這時需要支援艦艇,但常規登陸艇又跟不上它,如果雙方要配合“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的快速優勢又沒有了,
本來的設想“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可以獨立在傳統登陸艇難以進入的海岸地形,但是即使4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也只能運送一個坦克連或一個裝甲步兵連,傳統登陸艇又難以在適合氣墊登陸艇的地形跟進,這就讓乘坐“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的登陸部隊就像當年金門戰役的登陸部隊一樣孤立無援,而且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的效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強悍,艇體只是略微抬離水面,上陸後僅能在灘塗行駛,遇到西沙露出水面的礁石仍可能託底,其圍裙也承受不起陸地的磨損,接近角、離去角、爬坡度都不理想,在浪高2米,風速12米/秒的環境就有點吃力,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裝備的火力也只是畫蛇添足,火箭炮數量不如普通登陸艇,防空火力不如護衛艇,龐大的身軀和極為醒目的航行時特徵在前沿的生存力很有限,3副直徑5.5米的螺旋槳被彈面積達90平方米,橡膠圍裙長57.3米、寬25.6米,一但中彈就步履蹣跚甚至癱瘓,另外“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滿載後,自持力會從5天降至1天,而且5臺燃氣渦輪發動機壽命僅為400小時,如果長期滿載就只有50小時,新發動機要花費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去烏克蘭購買,7875萬美元的單價比普通登陸艇高很多很多,總的來說,“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只是和“裡海怪物”地效水機、安-225巨型運輸機一樣閉門造車的脫節之作,只是為了滿足冷戰時蘇聯對巨型裝備的幻想,對中國來說,“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的運載能力在臺海嫌小,在東海、南海又嫌大,並無戰略價值,所以即使買到了全套技術,十年來中國也沒有再建造新的“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而是借鑑其技術在2007年開始研製中型艦載氣墊艇,
四:726型中型艦載氣墊登陸艇的的教訓
726型中型艦載氣墊登陸艇參考的是美國1987年量產的LCAC氣墊登陸艇,專為配套071型船塢登陸艦而研製,2010年開始服役,和LCAC氣墊登陸艇相比,最大航速(40節)和航程(200海里)相當,但艇長了6.2米,排水量高了5噸,最大載重卻少了8噸,主要是700千瓦的QD-70型燃氣輪機體積大,只好同時增大艇體,726型氣墊登陸艇解決了724型氣墊登陸艇不具備搭載重型裝備上岸的問題,增加了071型船塢登陸艦發起超地平線作戰的能力,理論上,氣墊登陸艇可以達成戰術突然性,常規登陸艇發起登陸的地點只能距岸幾千米,而氣墊登陸艇發起登陸的地點距岸近75公里,可以有更多的登陸地點可僅選擇,又超過了海岸雷達探測距離,敵人不可能處處設防,只要在敵人做出反應之前迅速在敵人反登陸力量薄弱之處建立起岸上陣地,登陸部隊的生存力會大大提高,
但現代武器機動力、反應時間今非昔比,如果不能削弱敵人火力就投入氣墊登陸艇非常危險,結構、裙體和升力風扇是極其脆弱的,極易遭到各種火力破壞,連7.62毫米子彈也擋不住,特別是靠近海灘時輕武器的攻擊更是防不勝防,面對戰鬥機、直升機或巡邏艦艇都是不堪一擊,還會受到各類障礙物的破壞和阻止,為應對這些威脅,氣墊登陸艇儘量利用高海況、降雨和大霧掩蓋特徵,但是氣墊登陸艇只有在風平浪靜下速度才能達到50節,浪高2米時速度就只有5節了,最高只越過的2.4米的浪高,在浪高3.6米時只有作戰緊要關頭才能使用,還要受到艇長水平、負載量和浪條件的限制,其他隱蔽措施包括島嶼、氣象降低敵人雷達的探測,遠離人口中心和交通繁忙區,利用環境背景噪聲掩護巨大噪聲,避開放大或者反射噪聲的地形,這些當然也降低了可登陸地段,再加登陸時最大隻能越過5度的斜坡,1.2米高的障礙物,1.2米深的溝渠,爬高最多1.2米,可登陸地段就更少了。
氣墊登陸艇操作也不容易,轉個彎要2000米,每艘艇的登陸點最小要間隔45米才能保證不會碰撞,剎個車要500米才能停下來,氣墊登陸艇在塢艙搭載登陸部隊、裝備時,船塢登陸艦應該朝向大風和海流的方向,如果大風和海流的方向不同麻煩就大了,1級海況下氣墊登陸艇回收航速要限制在2~3節,船塢登陸艦航速要限制在5節,速度和航向必須保持穩定,直到氣墊登陸艇穩定下來為止,如果回收時航速在5節以上,氣墊登陸艇就要以最大的功率執行,非常發生碰撞,兩棲作戰時船塢登陸艦放出和回收氣墊登陸艇的過程需要20分鐘,而且不能一起放出和回收,等待也要很多時間,此時燃油消耗速度也十分驚人,隨著裝載,速度、海況和氣壓的變化而變化,最快一小時燒掉3785升燃油,18925升的油箱只能使用4小時20分鐘,輸送效率也不高,考慮到中國現在只有不到三十艘726型艦載氣墊登陸艇,最多也不過五十艘,運量和效率捉襟見肘。
五:結語
從漁船到726型氣墊登陸艇,中國海軍突擊登陸艇在70年的摸索中,付出了不少生命和金錢損失,吸取了不少教訓,普通登陸艇只是無奈之舉,724型氣墊登陸艇只是解決有沒問題,“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艇只是投石向路,726型氣墊登陸雖然也有不足,但隨著726型氣墊登陸艇越來越多,除用於兩棲作戰之外,也可用於水雷戰、海上攔截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國的氣墊登陸艇+直升機”登陸模式才剛剛起步,還需要長期的模索,儘管這些登陸艇有各種各樣的不足,但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