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戰,勇氣也。英雄氣是什麼?英雄氣是革命軍人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一支英雄氣充盈的部隊,必然不畏強敵、敢打必勝。毛澤東同志曾比較抗美援朝戰場態勢,志願軍將士“鋼少氣多”,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則“鋼多氣少”,最終“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志願軍勝在“氣盈”,西方學者贊之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可以說,打仗靠的就是那麼一股子氣,打勝仗少不了英雄氣。
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說過:“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刀刃。”物質因素決定著戰爭勝負的可能性,而戰鬥精神則是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打仗拼的不僅是武器裝備,更是人的意志和精神。誰能最大限度激發官兵身上的英雄氣,誰就有更大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英雄氣從何而來?組織力就是戰鬥力,黨組織是英雄氣的根源所在。有了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官兵的思想就有了“主心骨”,行動就有了“指南針”。我軍歷來重視政治建軍,實行“支部建在連上”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在軍隊各級建立了堅強黨組織,從而把廣大官兵緊密團結起來。部隊是一個整體,從來不是靠單打獨鬥,官兵們唯有團結協作、步調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調誰誰動、叫誰誰上,如臂使手、如手運指,共同奏響戰鬥的“交響樂”,方能彰顯出氣貫長虹的英雄氣。
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英雄氣的激發,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指揮員的以身作則。在革命戰爭年代,誰衝鋒在前、撤退在後,誰作戰勇敢、捨生忘死,誰的威信就高。有了帶兵人“看我的”“跟我上”的好樣子,才有了官兵們“讓我上”“我要上”的踴躍追隨。電視劇《功勳》中的李延年,文能做好戰士的思想工作、鼓舞作戰士氣,武能身先士卒、帶兵打仗,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指揮員的過硬本領和責任擔當。正是因為有了諸多李延年式的優秀指揮員,我軍官兵才能緊緊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即便被打亂了、打散了,也能很快聚集起來繼續戰鬥。今天,我們仍然要充分發揮廣大指揮員凝心聚氣的作用,把黨的意志貫徹到每個連隊、貫注於每名官兵,使之轉化為銳不可當的英雄氣和無堅不摧的戰鬥力。(劉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