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初夏,從未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地區聽到過的轟鳴聲響起,初期蘇聯戰士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當該要塞被全面攻破的訊息傳來,讓蘇聯的領導人全部驚掉了下巴。
蘇聯政府非常不解,當地的要塞群通體採用了裝甲混凝土打造,在那個時代不應該存在對要塞有強大威脅的武器,為何德軍能夠正面攻破當地的要塞?他們不知道,全面攻破蘇聯要塞的就是德國原本為法國準備的“大禮”,只不過當時沒有派上用場,最後讓蘇聯買了單。
一戰後,對於德國軍隊戰鬥力心有餘悸的法國人,就在兩國接壤的土地上打造了一個人工“天險”--馬奇諾防線,法國人花費巨大代價建造了這一防禦工事,以防德國軍隊再次透過無阻擋的平原侵略法國。
為了攻克馬奇諾防線,德國政府命令境內的武器研究公司,研製一種可以正面炸開馬奇諾防線的重炮。在這樣的環境中,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開發了一種重達4噸的重型炮彈。
不過最終為了迎合戰爭所需,滿足德國政府的要求,這種炮彈最終被縮減到了2.2噸和1.5噸兩種規格,射程分別達到了4公里和6公里。連帶上百噸重的炮身,這在當時已經超乎了其他國家的想象。
在設計方案被確定後,這種重炮被命名為“卡爾臼炮”。德國在挑起二戰之前,圍繞著生產出來的“卡爾臼炮”打造了重炮軍團,打算一舉粉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不過最終德國改變了進攻法國的計劃,繞過了法國的防禦工事。面對不堪一擊的法國軍隊,德國選擇了隱藏“卡爾臼炮”,打算在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來個出其不意。
在西歐戰事已經大局已定後,德國對蘇聯發起了攻擊。而在進攻之前,德國高層就擔心過蘇聯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打造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群會拉扯自己的南部防線,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直困擾德國。
1941年的冬天,德國的幾個步兵師團嘗試性地向塞瓦斯托波爾發起了進攻,不過因為沒有攜帶重武器,德國的進攻被蘇聯軍隊全面挫敗,德國在這場戰役中沒有取得任何有效的戰果。
事實上,德國仍然沒有放棄啃下塞瓦斯托波爾的打算。德國擔憂要塞內的蘇聯軍隊會隨時出動對自己造成威脅,而且不拿下塞瓦斯托波爾所在的克里米亞,德國軍隊也不敢貿然向蘇聯推進。
所以,德國在次年初夏再次向塞瓦斯托波爾的要塞群發起了進攻。雖然蘇聯的要塞通體採用了4米厚度的裝甲混凝土,裝甲厚度高達30公分,號稱地面攻擊無效,不過德軍部隊也有為馬奇諾防線量身打造的“卡爾臼炮”,基本上可以確定能夠正面攻破蘇聯要塞。
隨後,德國軍隊再次打響了戰爭,隨著大量“卡爾臼炮”發射的2噸炮彈落地,蘇聯要塞的永固防禦工事馬上就被撕破,最終德國在“多拉”大炮和轟炸機的配合下,將蘇聯在克里米亞的要塞群完全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