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黃山東麓的譚家橋成為了粟裕將軍一生的敗仗陰影,這場戰鬥慘烈程度,是紅軍北上以來之最,讓粟裕將軍刻骨銘心,終生難忘,以至於粟裕在生命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將自己的骨灰放在那裡,這樣自己就可以永遠陪著那些犧牲的戰友。
背景
1933年10月,國民黨糾集100萬部隊向中央紅軍發起第五次“圍剿”戰爭,其中以50萬的兵力重點進攻江西中央蘇區。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犯了冒險主義,紅軍的反“圍剿”失利。面對嚴峻的戰爭形勢,中央不得不考慮轉移計劃。
1934年7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調回長期在蘇區作戰的紅七軍團,組建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擔任軍團長,樂少華擔任政委,劉英擔任政治部主任,粟裕擔任參謀長。這支部隊北上宣傳抗日,直插國民黨腹地,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這一個部隊吸引一部分國民黨的圍剿部隊,減輕蘇區壓力,便於蘇區安全轉移。
參戰雙方人員配置
11月,紅七軍團與方誌敏的紅十軍合併,組建紅十軍團,共有十九師、二十師兩個師的先遣隊。此時粟裕將軍為軍團參謀長,尋淮洲為十九師的師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和二十師政委。合併後的先遣隊主要任務為:十九師出擊浙皖贛邊,發現新的根據地,二十師就在閩浙贛,守衛老蘇區。
紅十軍團的組建,讓敵人慌了起來。12月,急忙部署,除了在浙西、贛東、皖南圍追堵截外,另外組建追剿大隊,總指揮為浙江省保安大隊隊長俞濟時,統轄部隊有李文彬的二十一旅,誠仁部的四十九師,王耀武的第一旅遊,浙江保安第一縱隊蔣志英部,共11個團的兵力,主要任務就是“追繳”,南北夾擊,將紅軍殲滅在黃山一代。
俞濟時受命後,立馬組織人員前往譚家橋堵截,出動飛機偵查轟炸。
戰鬥經過
12月13日,紅軍翻越黃山,到達譚家橋,分別在譚家橋街上、文雅、西譚、留杯蕩等地駐軍,軍團指揮部從湯口沿大巖公路向北經烏泥關進駐譚家橋地區。
譚家橋地處太平縣、旌德縣、歙縣三縣的交界處,為三地的交通要道,大巖公路穿越而過。村莊有千戶人家,東西高山,中間是平坦的山谷和河流,地勢險要,南邊制高點蛇形山,山上地勢複雜,密林叢深。
王耀武
敵軍分三路追擊,中路軍由俞濟時率領的中央嫡系部隊,共三個團,外加浙江保安縱隊第三團的一個營,裝備精良,孤軍深入到湯口。先遣隊兩個師,兵力相當,但是先遣隊裝備跟不上,彈藥缺乏,如果遭遇戰,勝算不大。
粟裕提出:在公路兩旁沿公路設伏,順序為十九師、二十師,十九師戰鬥力比較強,安置在上峰。以一個連的兵力控制烏泥關制高點,其餘部隊在烏泥關以北,與二十師銜接。二十師以一個營構築工事,堅守譚家橋正面,軍團教導團沿公路兩側埋下土地雷。後勤機關設定在西譚至留杯蕩一帶……,一切準備完畢,就等敵人透過烏泥關,進入伏擊圈後,阻斷敵人退路,將敵人殲滅在公路兩側。
可嚴密的部署還是出了問題,14日,先遣隊按時進入陣地。當敵人抵達譚家橋3公里處,因紅軍一名新戰士走了火,聽到槍聲的敵軍停止前進,迅速以一個營的兵力佔領烏泥關東南一帶高地,紅軍趁機對國民黨軍發起猛烈攻擊,可惜,由於過早的開火,伏擊戰變成遭遇戰,戰場形勢從主動變為被動,未能將敵軍全部殲滅。
此時,俞濟時得知前方遭到伏擊,命令部隊支援,並迅速佔領制高點,以密集的炮火掩護,十九師新兵比較多,不擅長陣地戰,陣地迅速被敵人衝破。
先遣隊處境險惡,但是全軍將士勇往直前,前赴後繼,為了奪回制高點,發起了四次衝鋒,但是彈藥不足,紅軍只得以大刀、長矛、刺刀作為武器,與敵人短兵相接,但敵眾我寡,還是沒有收回高地。
拉鋸戰、消耗戰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血戰8個小時,先遣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近1000人,敵人傷亡220人,軍團幹部傷亡比較大,粟裕、樂少華先後負傷,尋淮洲因負傷嚴重,在轉移過程中去世,時年22歲。雙方打得精疲力盡,無力再戰,形成對峙。
到了晚上,先遣隊得知敵軍21旅遊正在往譚家橋支援,為了儲存實力,軍團首長決定北撤,敵人知道紅軍要撤退,加緊追擊,但是因為是晚上,又怕被埋伏,沒有再追擊,先遣隊順利撤出譚家橋地區。
後來先遣隊在撤退過程中,也要到重創,粟裕率領800餘人突圍,其餘部隊被打散,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或被捕。
經驗教訓
譚家橋為什麼會失利呢?
40多年後,粟裕是這樣分析譚家橋戰役的。他認為:譚家橋失利的原因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主觀原因在於指揮出錯,選擇地形和兵力配備上有失誤,比如將組建不久的、戰鬥力薄弱的二十師部署在戰場正面,經受不住敵人的強攻,而戰鬥力強的十九師被部署在懸崖峭壁一帶,很難發揮出作用,兵力難以迅速展開。客觀原因是追剿人數過多,達幾萬人,而先遣部隊才幾千人。
軍團政治部主任劉英認為:譚家橋失利主要原因還是思想上輕敵,此戰前,先遣隊以較少的兵力戰勝過敵人,在心理上,有輕敵的存在,國民黨的嫡系不對,大多數是軍校畢業,戰鬥素質比較高,戰鬥力比較強,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雜牌軍。
當時“左傾”思想在軍中盛行,脫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沒有準確把我敵人的變動,導致在戰場上被動起來。整編軍隊不但沒有提高軍人素質和戰鬥力,反而失去了打陣地戰的能力和打游擊戰的能力,這是失利的主要原因。
1984年,粟裕病逝北京,中共中央遵從粟裕將軍的遺願。4月28日,在中央軍委、南京軍區的護送下,將粟裕將軍的骨灰葬在這片他曾經戰鬥過的土地上,這樣,粟裕將軍才能和自己的戰友們長眠於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