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提到各種各樣的物理知識,相信大家對於中學時候學過的物質守恆定律還有印象,這個定律的內容大概是,在一個獨立的、與外界隔絕開的物質空間中,無論這其中的物質之間進行怎樣的活動和轉化,整個空間的物質的總質量始終保持原來的水平。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那個有趣的實驗,一斤鹽溶於一斤水之後,總質量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兩斤,這具體該如何解釋呢?
什麼是質量?
說到質量,我們經常會把它和另外一個物理量混淆,那就是重量。
生活中也經常會有誤用的情況,但其實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謂質量指的是物質的數量,它所描繪的特定物體所包含的物質的多少。而重量指的是物體所受到的引力的大小,也就是來自地球的重力作用。
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二者的度量單位是不一樣的,質量的單位是千克,而重量的單位是牛頓。
當然,物理學上關於質量還有更多專業的區分,比如它還分為兩種不同性質,也就是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
最早對質量這一概念作出定義的科學家就是牛頓,同時期的以及後來的很多物理學者都對他的定義提出了很多看法,比如一些人認為他沒有將密度和質量之間的關係闡釋清楚。
他們的觀點是,密度和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是同一個東西,所以牛頓的定義其實還是在做一種同義反復,但是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其實討論了這一點,他對質量的定義確實引入了新的概念,也就是物質的慣性。
經典力學認為,在確定物質的質量之前,必須要確定所選定的物理量,比如可以直接用分子或者其它粒子的數量來描述其大小。
如果物質有著特定的性質,比如熱量,那麼也可以用它能夠產生的熱量的多少來衡量,這種方法就每一種物質本身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因為不同的物質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只要最終的結果本質上指的是物質內容的多少,就是準確的描述。
但是這樣的方法會產生一個困難,那就是不同的物質之間很難進行統一的比較,為了便於我們的理解和使用,需要找到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性質,也就是所謂的慣性和萬有引力。
因為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會產生慣性並且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這二者在物理學上雖然描述的不是一種現象,但是最後得出來的結果是一致的。
既然如此,那麼在鹽溶於水的實驗中,鹽和水雖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但是它們的質量其實是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也就是說理論上,它們的質量的數值是完全可以進行數學計算的。
所以我們很自然就會得出,一斤鹽溶於一斤水之後所得到的鹽水的質量就是兩斤,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這個計算結果並不準確,我們沒有得到理論上完美的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一個更小的數字,那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質量守恆定律
讓我們回到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也就是說,一個物質空間必須要和外界完全隔絕,才能夠實現總質量保持不變的效果。
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關係進一步指出,能量的交換就是物質的交換,那麼所謂的隔絕指的又是什麼呢?
你一定還記得中學時代的物理題目裡頻繁出現的這些字眼,恆溫條件、密閉容器、絕熱空間等等,它們的作用其實就是創造一個理論上的理想實驗環境。
在這種假設的物質空間中,物質能夠在不受其它因素影響的前提下自由反應,無論發生怎樣複雜的變化,最後依然會保持原來的總質量不變,而所謂的外部因素的影響,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溫度。
想象一下在我們這個鹽溶於水的實驗當中,如果最開始時候的狀態是一個溫度,而到了開始溶化的時候,太陽卻忽然出來了,空氣溫度上升會帶來室溫上升,這就或多或少會造成水分的蒸發,最後一斤的鹽加上一斤的水,自然也就不是兩斤的結果了。
而且水和鹽本身的性質和狀態也會產生影響,比如為了溶化更快發生,我們使用的是熱水或者溫水,那麼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因為蒸發而造成的水分流失,或者我們用的鹽不是普通的食用鹽,而是一些發生反應時會吸收熱量或者釋放熱量的鹽,最後都會造成能量的流失,也就是物質的流失。
結語
所以說,一件鹽溶於一斤水要想得到兩斤的總質量,需要滿足質量守恆定律中對物質空間的要求,絕對隔絕任何外部因素的影響,讓實驗發生在一個完全獨立和密閉的環境中,否則能量的流失必然會造成質量的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