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因為寒冷且乾燥的氣候環境,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會發生一系列變化,經常關注生活的朋友不難發現,每每到了冬天,咳痰的次數就會異常增多,並且總感覺喉嚨裡被一口痰液堵住,給呼吸和吞嚥也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不僅如此,每當我們想要將喉嚨裡的痰咳出來時,總覺得“咳出一波,還有一波”,就好像痰液從身體裡源源不斷地湧出來一樣,讓人非常的惱火,每當這時,不少朋友都會不禁疑問,人吐出來那麼多的痰,究竟都是從哪來的?
吐出來的痰,究竟都是從哪兒來的?
就現代醫學的說法,吐出來的痰,本體是呼吸道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並且粘連了各種從呼吸道吸入的顆粒物,灰塵,病原微生物等,這些種種,最後組成了呼吸道和咽喉中的痰液。
當然,從這種說法來看,好像痰並沒有什麼稀奇的,也並不能作為什麼疾病的判斷手段。但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痰的由來,往往一定程度上預示了部分器官的健康。
中醫所言:痰是怎麼來的?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是由各種各樣的迴圈系統所組成,例如血液迴圈系統,水利迴圈系統等。血液迴圈系統中流淌的是血液,水利迴圈系統中流淌的自然就是人的體液和津液。
而痰,在中醫看來,其實就是人體津液的濃縮,痰液的異常,大多是身體水利迴圈的異常,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溼症”,著名古代中醫沈全鰲曾言:“痰生百病,百病多兼有痰”,足以見得“痰診”在中醫中的重要地位。
而痰的由來,中醫同樣也有一句口訣,叫做:“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本,肺為儲痰之器。”
顧名思義,脾為身體精谷轉化的要道,同時兼具水利運轉,向身體四散津液,自然就是痰液生成的源頭。
而腎作為陰液器官,是津液產出的根本,自然也是痰液的根本。而痰液最終多聚集在呼吸道,這裡的肺指的是人體整個呼吸系統,兼具排出痰液的功能,自然謂之為“儲痰之器”。同樣的,就好比是痰液的“生產線”一般,如果痰液生成過多,並且有異常的痰液症狀出現,往往說明脾,腎,或者肺部的健康存在疾病亦或是伴隨溼症現象,還請及時診斷治療。
說到異常的痰液症狀,在中醫的囊括中,主要有著三種:
分別是寒痰,溼痰,燥痰三種,不同的痰液表現,代表了不同的身體疾病症狀。
寒痰,溼痰,燥痰分別是什麼呢?代表了怎樣的身體症狀?
1)泛白水潤,謂之“寒痰”
一般來說,如果吐出來的痰大多發白,並且含水量很高,就屬於寒痰的類別。而顧名思義,出現寒痰,往往代表患者身體被寒氣,寒邪入侵過多,身體水液平衡失調所致。
而冬季很多人吐痰頻次增多,大抵也是寒痰所致的原因。而吐寒痰者,大多呈現怕冷,喜熱,舌苔發薄發白,身體虛弱等異常現象。
調理方法:疏導寒氣,協助身體昇陽很重要,可以利用陳皮,桔梗等疏導利水的藥材泡茶,然後輔以枸杞,紅棗等昇陽補血食物煮湯喝,寒氣排出,陽氣充盈,寒痰的情況也能有所緩解。
2)發黃粘稠,多為“燥痰”
燥痰的一大特徵,就是粘稠,患者大多會感覺痰液粘在自己的喉嚨上,但卻仍然有口乾舌燥的感覺,這就是燥痰的具體症狀。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痰液過度濃縮,呼吸道整體水液減少所致,多見於肺燥,上火等症狀。
調理方法:可以採用滋陰潤肺的手段,例如沙參,寸東,五味子等中藥,適當使用,或有不錯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燥痰和熱痰的症狀相似,但熱痰者多肥胖怕熱,還請注意區別。
3)白色稀水,俗稱“溼痰”
這一種應該是最常見的痰液種類了,大多在吐出來後,顏色發白,並且其中水也沒有充分濃縮,相比於寒痰更加清澈發亮。
出現這樣的痰液情況,則說明患者體內溼氣侵染過多,水液過度充盈所致,也就是最為常見的“溼症”,多發於女性和中老年人,多有身體水腫,發熱睏倦,舌苔白膩的典型症狀。
調理方法:既然體內溼氣過多,自然排溼非常重要,例如薏米,山藥等,都是排溼補氣的絕佳選擇,非常推薦有需求的朋友食用嘗試。
有的時候,看似普通的痰液,從中醫的角度看,或許也能夠發覺身體的細節和異樣,從而更好地守護我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正當冬季,學會觀察痰液,瞭解自身可能存在的症狀表現,及時調整,才是更加完美的養生人生。
參考資料:
[1]:《清痰有方要對症 “有形之痰”如何清?》,人民網,中醫方類別,2015-2-28
[2]:《百病皆由痰生,2招趕走溼痰、寒痰、風痰、燥痰,居家必備》,知乎日報,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