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製圖
萬軍,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消化道腫瘤等疾病的篩查與診治。
李婷婷,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擅長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急慢性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的診療。
消化系統是人體臟器最多的一個系統,可以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和排洩代謝產物。氣候變化、地域變化、飲食結構、應激狀態等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筆者針對幾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進行介紹,希望能幫助戰友們全方位呵護胃腸健康。
氣候變化謹防急性腹瀉
消化系統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尤其對冷刺激反應劇烈。胃腸道遇冷後蠕動加速,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就容易引發腹瀉。根據病程長短,腹瀉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其中,急性腹瀉較為常見,多數可自愈。大多數急性腹瀉由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致,少部分急性腹瀉由其他因素導致,如過量進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預防腹瀉要注意以下幾點: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腹部受涼;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手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未煮沸的自來水;不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
如果已經出現腹瀉情況,特別是伴有發熱症狀時,要及時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瀉藥物。急性腹瀉還容易導致急性脫水。脫水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脫水一般會出現口渴、頭痛、頭暈、面板彈性降低等症狀;中度脫水時上述症狀加重,且伴有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狀;重度脫水時可能出現昏睡甚至昏迷的情況。如果發現自己存在口唇及面板黏膜乾燥、面板缺乏彈性、尿量減少且顏色加深等情況,可能已經出現輕度脫水,應及時服用口服補液鹽。如果出現中重度脫水,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靜脈補液治療。
轉換環境當心腸道微環境紊亂
人體轉換環境後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目前研究認為,水土不服多與腸道微生態失調有關。腸道微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消化道記憶體在的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等微小生物群體,這些生物群體在人體內逐漸形成正常菌群。不同地域、氣候及飲食結構條件下的人群,腸道菌群存在較大差異。通常情況下,腸道菌群不會致病。但當身體內環境和外界環境發生改變時,可能使腸道微環境紊亂。如果紊亂程度超過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某些腸道菌群就可能致病。
水土不服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症狀(如食慾不振、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神經系統症狀(如失眠、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面板過敏等。其中,消化系統症狀最為常見。如果症狀較輕,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自行恢復。如果症狀明顯,影響生活和訓練,可在醫生指導下對症治療。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可服用改善腸道菌群、促胃腸動力的藥物;嘔吐、腹瀉應先判斷病因,再針對性進行止吐、止瀉、補液甚至抗炎治療。如果嘔吐、腹瀉症狀較嚴重,出現中重度脫水情況,應適當禁食,透過靜脈補充營養物質的方式讓消化道充分休息。
此外,戰友們到新環境後可透過一些措施預防水土不服,如遵循原來的規律作息;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吃或少吃容易過敏的食物,如芒果、海鮮等;不吃或少吃以前未食用過的食物;適當食用酸奶或益生菌,以改善腸道菌群等。
合理飲食防止胃腸功能紊亂
官兵在野外駐訓時可能出現作息和飲食不規律的情況,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長期不規律飲食還可能引發胃腸道疾病,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戰友們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規律飲食。人體胃酸分泌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一日三餐時達到分泌高峰。如果長期處於飢餓狀態,胃酸由於無食物中和,可能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經常飽食,特別是高脂飲食,還可能誘發膽結石、膽囊炎、脂肪肝、胰腺炎等疾病。因此,建議戰友們儘量規律飲食,做到定時適量,使胃中常有食物與胃酸中和,防止胃酸侵蝕胃黏膜。
細嚼慢嚥。大腦中有飢餓中樞和飽食中樞,可以調控人體進食行為。進食後,胃內堆積的食物會將訊號傳給大腦,使人產生飽腹感,從而停止進食。但飽食中樞有一定的延遲性,當訊號傳到飽食中樞時,進食快的人可能已經超量攝入食物,此時過多的熱量就會變為脂肪儲存起來。如果進食減慢,不僅可以減輕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負擔,還可以給飽食中樞充分的反應時間,從而有效避免暴飲暴食。建議戰友們進食時儘可能細嚼慢嚥,避免一次性進食過多、過快,引發消化系統疾病或導致肥胖。
均衡飲食。飲食結構不均衡易導致營養不良,如維生素B1缺乏可能引發腳氣病、維生素C缺乏可能引起壞血癥。戰友們就餐時應均衡飲食,不要以個人好惡選擇食物品種,可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進行飲食搭配。此外,官兵進行大強度訓練時,能量消耗較大,可在原飲食基礎上酌情調整,如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如果已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可遵醫囑服用營養液、蛋白粉、維生素、膳食纖維等,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萬 軍 李婷婷)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