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個死乞白賴的國家。
2007年5月26日,時任印度總理辛格組織了由107人組成的印度中級公務員考察暨講習團,計劃到中國北京和上海,進行為期兩週的訪問與考察,以期學習中國有關方面的課程講習,瞭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決策,最終實現增進中印兩國相互瞭解的目的。
然而就在代表團齊聚新德里,並向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申請簽證的最後時刻,卻發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意外。因中國大使館堅持認為“阿魯納恰爾邦”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52歲的“阿魯納恰爾邦”主管紡織品暨手工藝品事務的資深秘書柯育被認定為中國居民,也就意味著無需簽證。
面對這樣的局面,印度方面極力斡旋,尤其是印度外交部希望中國能夠“改變初衷”,然而中國方面堅持立場,最終印度外交部不得不在25日臨時決定取消此次訪問。
此次聲勢浩大的訪問折戟沉沙後,儘管印度外交部極力迴避和淡化處理,但該事件仍然在印度方面引發了不小的風波,畢竟關於“阿魯納恰爾邦”問題,中國方面早已不是第一次旗幟鮮明地表態和反制,而印度屢次三番地挑釁中國底線並自取其辱,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只是,對於印度這樣一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國家而言,所謂的反思和檢討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變本加厲,而這必然會讓中印的對抗更加火上澆油。
作為迄今為止唯一還未同中國解決陸地領土爭端的國家,時至今日印度仍然同中國存在著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爭端,而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因6.3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成為中印爭端的重點區域。
藏南地區問題的根源,在於英國,具體來說就是英屬印度。
從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南亞次大陸以來,英國殖民者不斷擴張勢力範圍,在陸續打敗葡萄牙、荷蘭和法國同行,並顛覆莫臥兒帝國後,英國最終在1849年全面佔領南亞次大陸,英屬印度也最終成型。1858年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接管東印度公司,從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模範殖民地”暨“英國女王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在殖民南亞次大陸的同時,英國也在不斷向外擴張,比如向西北侵入阿富汗,向東侵入阿富汗,向北侵入青藏高原,其咄咄逼人的擴張姿態激起了被侵略人民的強烈憤慨,尤其是青藏高原。
1888年和1904年,英國先後兩次侵入青藏高原,遭到了藏族同胞的激烈抵抗,在喪城失地、傷亡慘重的同時也重創了英國殖民者。但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早已失去了帝國初期的銳意進取精神,面對英國殖民者的入侵只能得過且過、委曲求全,進一步助長了英國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神州大地天下大亂,英國趁機加緊了對青藏高原的蠶食。
1913年10月13日,由英國主持的中、英、藏三方會議在印度西姆拉召開,這就是臭名昭著的“西姆拉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作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代表的西藏宣撫使陳貽範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噶倫倫欽·夏札就西藏自立門戶問題展開激烈討論,英國則早已同西藏地方政府勾結,不斷對中華民國政府施壓。
在會議期間,英屬印度總督外務秘書麥克馬洪小動作不斷,除丟擲獅子大開口的“內外藏方案”,企圖奪走整個西藏,更和夏札在新德里私下換文,將藏印邊界由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了100多公里,這就是遺臭萬年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本身充滿著自相矛盾,而且無論北洋政府還是西藏地方政府都對英國淨想屁吃的野心怒髮衝冠。更重要的是,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英國在青藏高原的小動作無疑是在給自己挖坑,於是“西姆拉會議”最終流產,英國也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緘口不言。
但一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對殖民地的掌控越來越力不從心,就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漸成氣候。1931年12月,英國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規定白人統治的自治領與英國組成英聯邦,印度則繼續被英國直接掌控。
但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聲勢浩大,即便英國殖民者喜聞樂見,其最終結果也是動搖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根基。所以英國殖民者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繼續埋雷”的思想,充分發揮“攪屎棍”的傳統技能,直接推動了“麥克馬洪線”的死灰復燃。
1935年英國出臺《印度組織法》,宣佈印緬分治後,英屬印度外交和政治事務部副秘書卡羅將麥克馬洪與夏札的秘密交易演繹成西藏地方政府無條件接受“麥克馬洪線”,為增強說服力,英國甚至篡改了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並在1938年重新出版了1929年版的《艾奇遜條約集》,透過自欺欺人的偽書造假,“麥克馬洪線”開始堂而皇之地無中生有,並遭到了中國曆屆政府的強烈反對。
按照英國偽造的“麥克馬洪線”,該線分為藏南段和緬甸段,其中緬甸段在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由於英國趁火打劫,迫使南京國民政府以換文形式同意英國提出的中緬界線,為藏南段麥克馬洪線問題的解決留下了無盡的禍患。
1945年二戰結束後,英國元氣大傷,再也不復“日不落帝國”之勇,對英屬印度的控制也更加力不從心。再加上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和蘇聯,為防止英國等殖民帝國的死灰復燃,積極推動第三世界民族獨立,於是印度終於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只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英國賜予印度獨立時,也附加了一系列條件,比如以巴基斯坦對印度東西夾擊,留下土邦尤其是克什米爾問題以及麥克馬洪線等一系列隱患。
對於“好不容易”取得獨立的印度而言,由於從未經歷革命或戰爭的洗禮,所以印度對英國殖民者的感情非常複雜。
因為當年英國殖民印度時,採取的就是“以印製印”的方式,所以包括甘地在內的印度精英本質上是英屬印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當他們成為抗英領袖,其動作才顯得如此“放不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顯得如此“有禮有節”。
由於英屬印度到印度,統治階級幾乎換湯不換藥,所以獨立後的印度對英國殖民者那是說不完的感恩戴德,道不盡的與有榮焉,甚至一再表示自己就是英屬印度的繼承者,要把英屬印度的侵略擴張精神發揚光大。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印度不僅定下了“恢復英屬印度榮光”的目標,更再接再厲,誓要創造一個更大的天地,比如囊括阿富汗、南亞次大陸、青藏高原和緬甸的“大印度聯邦”。
作為現代印度的開國領袖,尼赫魯早已信心滿滿、蠢蠢欲動。比如英屬印度時期,英軍還只是試探性地入侵就察隅和門隅地區,但印度卻肆無忌憚地開始向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推進,到1954年更是完全控制了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時,印度就上躥下跳從中作梗。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印度更是趁火打劫,侵佔了藏南大部分地區,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新中國始終沒有放棄和平解決領土爭端的努力,但被尼赫魯視為軟弱可欺,印度的侵略也更加肆無忌憚,最終導致了新中國在1962年的忍無可忍。
中印戰爭作為新中國的自衛反擊戰爭,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給予了印度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不僅徹底將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領袖的神壇,更讓不可一世的尼赫魯很快鬱鬱而終。
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自衛反擊的代價太過慘重,尤其是印軍連光頭二流部隊都比不上的戰鬥力,因非洲角馬奔跑一般一潰千里的作戰姿態,迅速拉大了我軍的後勤保障距離,大大增加了後勤補給的難度。
更重要的是,美蘇爭霸的大環境,註定了我們的自衛反擊,難以實現一擊必殺的戰略目標。所以在達到了消滅印軍有生力量,奪取青藏高原幾乎所有制高點後,我軍選擇了主動撤軍,並再度放棄了藏南地區。
藏南地區的得而復失,直接原因是巨大的後勤壓力。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塊6.3萬平方公里的“西藏江南”,因為被我們居高臨下地俯視,印度始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為鞏固對藏南地區的佔領,印度在62年一敗塗地後。組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山地部隊,包括12個山地步兵旅,3個炮兵旅,總兵力高達20萬人。
為了彌補戰鬥力不堪一擊的窘境,印度在武器裝備方面狠下血本。尤其是在工業體系建設長期聊勝於無的情況下,印度以爭做冤大頭的覺悟,大量高價購買美俄武器,不斷充實藏南地區的兵力配置。
對印度而言,在藏南的死乞白賴,首先是學習英屬印度好榜樣的所謂執念。畢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印度對自己的認知始終存在著巨大的偏差,那種“英國能幹的,我能幹!英國不能幹的,我還能幹”的心態,註定了印度即便在62年被我軍打得屁股尿流,也會拍拍屁股,再次出發。
其次,也因為英國殖民印度時,除了與印度土著精英組成所謂的“殖民者聯盟”,更嚴格執行“分而治之”的“攪屎棍”精神,將本就山頭林立的南亞次大陸劃分得更加一盤散沙。
因為“印巴分治”只是白紙黑字的一紙協定,印度根本沒有機會透過戰爭或革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打破“政令不出新德里”的尷尬,同時將統治力延伸到基層各個角落,為土地改革和工業化鋪平道路,更難以徹底廢除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為印度釋放人口紅利,推動印度的一飛沖天。
所以,堅持對外挑釁,是歷屆印度政府維持所謂凝聚力的不二法寶。
而印度對藏南地區之所以死乞白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藏南地區的得失,直接關乎印度東北六邦的得失穩定。
印度之所以對英國感恩戴德,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英國在殖民印度時,時刻以印度為家,為印度開疆拓土的同時,還不忘將擴張成果親手交到印度手中。
雖然根據“印巴分治”,東巴基斯坦的存在,使印度本土和東北六邦之間只剩下一條窄窄的西里古裡走廊,而這條走廊又極其容易被南北的力量切斷。但因為印度在美蘇兩大超級大國之間左右逢源的大環境,使印度能買到無數的先進武器。雖然這些先進武器在對外戰爭中不堪一擊,但在鎮壓國內民眾反抗則顯得綽綽有餘,尤其是東北六邦。
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充分利用國際有利局勢,成功實現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戰略目標,扭轉了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尷尬局面,但西里古裡走廊仍在,孟加拉國的“子宮戰爭”更是讓印度無語凝噎。
為了強化對東北六邦的控制,印度一方面加緊對北方的挑戰,並在1975年徹底吞併錫金,另一方面默許孟加拉人大量向東北六邦移民以增加當地矛盾達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目標。
另外,印度還在經濟上對東北六邦予以經濟圍困,使物產富饒的東北六邦長期一貧如洗。而在東北六邦對印度政府一再表示我去年買了個大手錶的同時,印度還不忘宗教先行,將東北六邦人民置於比種姓制度中賤民“達利特”還卑賤的階級,達到了長期壓制東北六邦的目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在藏南地區大量駐軍,雖然註定擋不住解放軍的猛虎下山,但反身壓制東北六邦還是不成問題的。
畢竟,對美俄等軍火販子而言,一個烏煙瘴氣且買買買需求旺盛的印度,符合它們的根本利益。而一個華而不實的印度,對於我們解決東南等方向問題也意味著巨大利好,所以東北六邦獨立武裝望眼欲穿也至今沒有等來有力的外援,而藏南作為懸在東北六邦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還會繼續保持這樣的局面。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強大的時間,以及徹底解決藏南問題的機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