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山東總隊“奮鬥強軍標兵”人物畫像
人生路上,不知何時就會碰到不幸。走過坎坷後回望,這一程,有意志的搏擊,有經歷生死而不言敗的堅韌,苦盡甘來的每一步都了不起。跨越苦難的人把不幸轉化為擁抱幸福的力量。面對新旅程,勇氣與日俱增,向著未來大聲訴說著熱愛。
——題記
告別2021,迎來嶄新時光。回望剛剛過去的日子,我們會發現這一年裡有許許多多的故事令人難忘。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件件讓國人振奮的喜事紛至沓來。一年中,人民軍隊中喜事大事也很多,那些在強軍征程中奮力奔跑者的故事更是多如繁星。
比如,2021年12月26日,山東總隊“奮鬥強軍標兵”評選結果揭曉,涵蓋“警官、戰士、執勤、訓練、軍嫂”5個層級的35位標兵個人榜上有名。訊息一出,標兵們的奮鬥故事頓時在齊魯大地的座座軍營中颳起一陣“最炫標兵風”。
記者認真察看了這些標兵的事蹟材料,其中一些同志材料中的幾句話引起記者注意:菏澤支隊機動中隊指導員解瑞闖“做完甲狀腺切除手術後僅一週就返回中隊投入工作”;再比如,總隊醫院門診部副主任梅銀生的妻子亓娜“獨自帶著兩個孩子悉心照料身患癌症婆婆的事蹟,被山東衛視跟蹤報道”……奮鬥的艱辛本就不言而喻,面對種種病痛的奮鬥背後更是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於是,在2022年第一縷霞光即將灑向人間的冬日,記者走近四位標兵,近距離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面對記者,他們敞開心扉,或激動或平靜地總結了自己的2021年。誠如機動支隊參謀長於兵家屬張燕所言:“把所有的煩惱和苦痛都拋在身後,用滿滿的愛去擁抱嶄新的2022吧!”
——呂明聰
2021年,對於濟南支隊特戰中隊中隊長呂明聰而言,可謂“跌宕多舛”。
元宵節當天,呂明聰想跟妻女視訊通話,卻一直無法接通。隔了一會兒,三歲大的女兒呂昕洋回撥過來,開口就哭:“爸爸,你不要媽媽了嗎?她被汽車撞了。”呂明聰有點發蒙,妻子楊帆憔悴的面容出現在螢幕上:“洋洋的手太快,還是被你知道了。”
呂明聰看到,楊帆虛弱地靠在病床上,臉色蒼白。紗布一層層地在她上身纏了又纏,滲出的鮮血隱約可見。他心疼了、發火了:“為什麼不告訴我!”妻子忍了多天的眼淚奪眶而出:“我難道不想在做手術時有你陪在身邊嗎?可我更知道你現在正在執勤一線。”
是的,呂明聰當時就坐在巡邏車上,是趁休息間隙打的電話。他將目光投向窗外熙熙攘攘的賞燈人群,看到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同時他也感到,自己欠妻子的著實太多了……楊帆是“老師的老師”——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系的舞蹈教員,負責教授幼師的民族舞、現代舞課程。其實,楊帆本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前途。因為在與呂明聰相戀之前她已在北京當了五年的舞蹈老師,落了北京戶口。但為了愛情,她毅然決然地回到山東。未承想,回來後卻過著三地分居的生活:父母在徐州,呂明聰在濟南,自己獨自帶著女兒在德州生活。
呂明聰趕到德州人民醫院見到妻子的那一瞬,這個鐵打的漢子淚水止不住地流。因為他看到楊帆的肩胛骨被一塊長約10釐米的鋼板用3根鋼釘固定著。他深知,妻子可能會因此而告別摯愛的舞蹈事業。反倒是楊帆在安慰他:“如果恢復不了,轉崗乾點別的也挺好。”
就這樣,一家三口在病房裡度過了元宵節。
次日,呂明聰在女兒的哭喊聲中返回中隊。他告訴記者,聽到女兒的哭聲再看看妻子不捨的目光,心都要碎了。可是,特戰比武集訓已經定在當天報到,自己只能選擇返營。
禍不單行。
3月17日上午,呂明聰帶著第三特戰小隊成員已經登車完畢,準備前往總隊訓練基地參加巔峰特戰比武。此時,電話響了。那端傳來父親略顯猶豫的聲音:“你能否回來一趟?”
“我當時就慌了,我知道肯定是出事了。”呂明聰說,當兵14年父親從未講過這樣的話,並且一向是報喜藏憂,每次都說家裡好著呢。
果然,父親吞吞吐吐地說母親查出多發性腦梗,今天就要做手術。家裡人擔心老人家下不來手術檯,都盼著唯一的兒子能回去看一眼。
講述這件事時,呂明聰表情凝重,“特戰小隊是個整體,環環相扣。當前正值訓練轉型的實踐落地關鍵時期,作為小隊長,我必須對得起這身特戰服。”
到了訓練基地,呂明聰找了個沒人的角落給準備做手術的母親打了個電話。果然如他所料,母親沒有絲毫埋怨,而是不停地說:“媽懂你,你是一隊之長,帶著你的兵打勝仗就是最大的盡孝。”
呂明聰將對母親的愧疚化作動力。他把事情藏在心底,誰也沒告訴。是役,呂明聰所帶的特戰小隊取得總隊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我很喜歡一首歌,歌中唱道:不能打仗,國家要咱幹什麼?不打勝仗,人民養咱幹什麼?我覺得,這是對軍人使命的最本質拷問。”歸建後總結,誰都沒有想到呂明聰會以這樣一段話開場。他接著說,“我想,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平時忘我、戰時忘死,需要我們一身硬骨頭、滿腔沸騰血,需要我們面對危難敢於橫刀立馬、亮劍沙場。”
此時,參賽小隊官兵明白了小隊長想表達什麼,澎湃的激情瞬間被點燃。不知道是誰帶頭喊了一句:“明年一定要奪冠!”接著洪亮的聲音響徹天空——“爭第一!爭第一!”
那一刻,呂明聰欣慰地笑了……“‘奮鬥強軍標兵’頒獎典禮定於1月上旬,那時已經是新年了。”說到這裡,呂明聰眼裡彷彿有束光在閃動,“我打算把父母和妻女都接到濟南,讓他們一起走進榮譽殿堂,共享榮耀時刻。”
看淡不能看淡的看淡,習慣不能習慣的習慣,改變不能改變的改變。
——亓娜
亓娜格外愛笑。即便講到自己承受過的苦難歲月時也在笑,且笑得真實恬淡。
亓娜是山東總隊醫院門診部副主任梅銀生的妻子,36歲的人生中寫滿了“傳奇”:自小隨父母輾轉討生活,9歲才讀書,五次擇校,卻以高分考入名牌大學;10年記者生涯,走遍大江南北採訪商業巨星,赴港澳宣傳齊魯文化,卻在幹得正紅火時辭職甘當寶媽,默默支援丈夫工作;柔肩承重擔起一個家,閒暇之餘在公益界異軍突起,成為萬千粉絲推崇的“知心姐姐”……陽光穿透厚厚雲層射進總隊醫院五樓視窗,再照在亓娜身上,使得她頭上那綹白髮分外顯眼。
亓娜笑著說,“這綹頭髮白的也怪,就是在辭職那年而生。也許是為了紀念我那個讓眾人不解的選擇吧。”
眾人不解,梅銀生理解。
2015年,亓娜已是《香港文匯報》駐山東首席記者,主責就是跟隨省領導報道經濟發展類新聞,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在那一年,女兒的一句話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其時,因工作需要亓娜常年奔走於全國各地,“一年中得有200多天在外面採訪。”7月上旬,從香港返回濟南,女兒梅雨晴悄悄告訴她,“奶奶生病了也不跟爸爸說,總是悄悄吃藥。”那一刻,亓娜瞬間破防——她知道,做出選擇的時候到了。
那時梅銀生是總隊醫院牙科醫生,受編制所限,科室只有他和主任兩個人。女兒梅雨晴出生後,婆婆從安徽老家來照顧。本想只伺候個月子,未承想,一待就是十年。
在老家,梅銀生是全村唯一的軍官,是所有鄉親們的驕傲。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是部隊上的人,只能爭氣不能丟臉。母親疼兒子,更疼兒媳。眼見著梅銀生每日坐診巡診忙得焦頭爛額,亓娜整天雨雪風霜中飄來飛去,婆婆決定留下來支援小兩口乾事業。亓娜也心疼婆婆,每次出差都會給老人家買回禮物,老人生病自己一定會請假陪護……可這一次,亓娜重新審視了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定位。
丈夫愛這身軍裝,自己也愛“軍嫂”這個稱謂,那麼,“擔當”二字就應該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半個月後,亓娜做出了讓所有同事震驚的決定——辭職。
送婆婆回安徽的路上,老人幾度落淚:“娜娜,你工作幹得那麼好……是娘拖累了你。”亓娜攬住她:“媽,為了我們這個小家您和爸都兩地分居這麼久了,是我太自私。這麼跟您說吧,我現在認為最好的工作就是當好一名軍嫂。”娘倆相約,待來年二寶出生時再來濟南相聚。
彷彿是上天在故意考驗亓娜,僅僅過了幾個月,婆婆查出子宮內膜癌的訊息傳來。此時,她又做出一個決定——將婆婆接到濟南來治療。她對丈夫說:“媽苦了一輩子,現在需要兒女照顧,咱們必須得站出來。你只管在醫院給官兵搞好保障,剩下的事情交給我。”那一刻,梅銀生驀地發現,妻子是這樣強大。
用亓娜的話說,“這一諾,先是用了六年時光來踐行。餘下的事兒,讓歲月來見證我的至愛真情。”
由於婆婆是特殊體質,醫生建議藥物控制、保守治療。那段時間,她帶著老人跑遍了濟南各個醫院,就連周邊的私人診所也轉了個遍,甚至把一些偏方都買回家來。亓娜坦言:“前幾年,家裡充斥著濃濃的草藥味,那種味道彷彿現在還揮之不去。”
亓娜的真情付出較好地控制住了老人的病情,但她深知最終還需手術來徹底解決問題。去年年初,她跟梅銀生商量給婆婆做手術的事。梅銀生有些猶豫,因為自己已任門診部副主任,處於“戰疫”一線,並且二寶才兩歲多,身邊離不開人。亓娜態度堅決:“咱媽年紀越來越大,越拖風險越高。你放心,我會兼顧好的。”
她將老人送到省內治療此病最權威的齊魯醫院,開始了近半個月的“家庭保衛戰”。每天一早先送大女兒上學,而後帶著小女兒開車前往醫院陪護婆婆。亓娜告訴記者,醫院車位緊張,需要把車停在一公里外的停車場。一次下著大雨,左手抱著孩子,右手挎著飯盒撐傘,一個打滑摔倒在地,娃哭飯撒……兒媳的孝心或許感動了上天,婆婆手術成功。出院那天,娘倆相擁而泣……雖然成了全職寶媽,但亓娜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2017年6月,她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純公益性質的微信公眾號,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慢慢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上她清麗的文風,思緒跟隨著亓娜的親身經歷遊走在每個故事之中。其中一篇題為《洗澡堂我都睡過,這點事怕什麼?》的文章,講述的就是當年全家人背井離鄉之時的艱辛苦難。但讀者發現,背景雖呈灰色調,可通篇記錄的卻是一個追求陽光、嚮往美好的勵志故事。
隨著“亓娜”在新媒體領域的知名度不斷提升,2019年山東衛視對其進行了為期3天的跟蹤採訪。每天早晨5點,攝像機就對準她,記錄她忙碌而充實的日常生活。
節目播出後引爆全網,一位署名為“憂鬱的軍嫂”留言:“曾一度為自己的付出而心生憂鬱,但看了您的故事後知道今後的路該怎麼走……我已決定將網名改為‘幸福的軍嫂’。”
亓娜回覆道:“好好去愛,去生活。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不要辜負了美好的時光。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過不去的坎。相信自己,我們都有可能創造奇蹟。”
——解瑞闖
2021年是解瑞闖的而立之年。然而,不幸卻在這一年裡接踵而至。
解瑞闖現任菏澤支隊機動中隊指導員,多次被表彰為優秀政治工作幹部。軍校畢業後,曾在“基層建設模範中隊”成武中隊擔任過排長職務。器械訓練是他的強項,被戰士稱為“槓上飛”。最讓官兵津津樂道的是,2020年,他憑一己之力在激流中救起一位落水群眾。
但就是這樣一位“能文能武”的優秀警官,卻在2021年走進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2018年建軍節當天,解瑞闖與相戀多年的女友劉爽步入婚姻殿堂。他笑稱,若是生個兒子就取名“解軍”,多有意義啊。可命運捉弄人,兩個人遲遲要不上孩子。經過多方診療,2021年6月劉爽終於懷孕了。全家人欣喜若狂,都在期待著這個小生命的到來。
就在此時,第一個黑暗時刻到來了。
7月上旬,解瑞闖陪妻子孕檢時醫生面色凝重地告知:“胎況不穩,隨時有可能流產。”就這樣,妻子憂心忡忡地請了長假在家裡養胎。劉爽所在的是一家企業單位,請假期間只發基本工資,算下來是一筆很大的損失。解瑞闖卻很樂觀,笑著安慰妻子:“當兵的肩膀最堅強,所有風雨我替你們娘倆扛。”
然而,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解瑞闖笑不出來了——第二波打擊不期而至。
8月初,父親和岳母腳前腳後查出重病,患的都是肺中分化腺癌。8月16日,岳母手術,解瑞闖去陪護了一上午;次日下午,父親手術,他只在手術結束後跟老人家打了個照面就返回了中隊。
不是解瑞闖不孝,而是他著實太忙。那段時間正逢老兵退役在即,而勤訓輪換正緊張進行,他只能以隊為家。所幸兩位老人都手術成功,先後出院。
就在解瑞闖認為到了否極泰來的時候,第三個黑暗時刻出現了。
9月中旬,菏澤支隊組織統一查體,解瑞闖被單獨留了下來。醫生告訴他:“甲狀腺結節,伴邊緣鈣化。”見他一臉茫然,醫生用通俗的語言表述——懷疑你得了甲狀腺癌。
這句話不啻晴天霹靂,將他震得站立不穩。那一刻,父親、岳母、妻子,甚至未曾照面的“解軍”都浮現在腦海裡。解瑞闖想到的都是自己“走後”他們該如何生活……回到中隊,他把自己關進宿舍。中隊長看出他的情緒不對,但又問不出什麼,隨手將一本書遞給他:“新上架的《最後的狙擊》,寫得不錯,你看看解解悶兒。”
夜色已深,解瑞闖的目光突然被那本書封底上的一行字所吸引——“捨我其誰是一股豪氣,只爭朝夕也是一首壯歌。”他盯了這行字很久,掏出工作日誌一筆一畫地抄錄上去,而後摸出手電,走向查哨的小路……10月20日7時30分,解瑞闖的手術在濟南市960醫院進行。醫生給他戴上麻醉罩,叮囑他大口吸入。幾口麻醉霧氣進嘴,解瑞闖的意識開始模糊。此時的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糟糕!“解軍”是按男孩起的名,我還沒有跟妻子商量,若生下來是個女孩該叫什麼?叫什麼呢……對,不管男孩女孩,小名就叫“謝謝”吧!讓孩子將來替我謝黨恩、謝部隊恩、謝父母恩……護士看到他彷彿有話要說,忙湊上前去。卻只聽到他輕輕地說了聲“謝謝”就進入沉睡狀態。
“當人在生死未卜時候的想法總是特別多,因為那時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的最後一次思考。”解瑞闖告訴記者,然而比較奇怪的是當藥效慢慢消退、自己逐步恢復意識時,腦海裡呈現出來的卻沒有家人,居然全是發生在軍營中的一幕幕。
解瑞闖向記者展示了妻子在他術後病房裡錄製的一段影片。畫面上解瑞闖面色蒼白,雙目緊閉,口中聲音清晰可辨:“快比武啦……要進前三呀……還要爭創‘四鐵’啊……”
10月28日,解瑞闖出院返回菏澤。雖然知道支隊已給自己批了一個月的休養假,但他沒有回家,而是直奔中隊。他在支委會上說:“年底事情多,由於我的原因已經打亂許多計劃,現在必須得追回來。”
手術創口縫合了十多針,尚不能劇烈運動,解瑞闖就主動承擔起值班員的責任。
記者見到解瑞闖時,他正坐在值班室全神貫注盯著整合螢幕。
“黨史學習教育時我曾宣誓,會為這身橄欖綠付出一切。”他微笑著告訴記者:“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手術那天我心心念的事情居然實現了一件——前幾天通報到了,中隊被表彰為‘四鐵’先進單位,在建黨一百週年的這個年度裡獲得這樣的榮譽意義非凡。現在就等特戰骨幹巔峰比武……哦,那是明年的事兒啦……2022年,我們來了!”
人生,一歲有一歲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風景,年齡應該成為生命的勳章。
——張燕
機動支隊參謀長於兵的妻子張燕曾是一名武警戰士,1999年入伍。當兵5年裡,她憑著熱愛與執著處處創優爭先,連續兩年擔任新訓班長、多次參加總隊重大演訓演習。由於成績突出,入伍第二年她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次榮立三等功,2次被評為優秀士兵。
2005年,兩人經戰友牽線相識。於兵身上那種特有的軍人氣質讓張燕如沐春風。於是,她不顧母親反對,在脫下軍裝後的第二年成為軍嫂。
母親反對是因為她深深知道當一位軍嫂的不易。
張燕的父親曾在坦克部隊服役,與妻女聚少離多。張燕五歲那年春節是在徐州跟父親一起過的,母親在家照顧生病的姥爺。大年初三,父親戰備值班,狠狠心將女兒鎖在宿舍裡。夜裡不放心悄悄回來看看,卻從窗外見到了心酸一幕:張燕正哭喊著找爸爸,但苦於拉不開門,就靠在門框上啜泣。父親不敢發出聲音,任憑淚水在臉上恣意流淌,只能默默地看著女兒在不斷抽噎中累得睡著了,才打開門將她輕輕抱到床上,又返回單位繼續堅守崗位……聽到母親講起這段往事,張燕不悲反喜,摟著她的肩膀撒嬌:“這不恰恰說明了軍人的偉大嗎?媽,我真的當兵沒當夠,讓我的軍營夢以一位軍嫂的身份延續吧。”
彼時,哄母親開心的張燕尚不知自己的軍營夢是以兩地分居15年為代價得以延續的。
退役後,張燕被分配到淄博市聯通公司,而於兵在駐地濟南的機動支隊任中隊長。於是,發生在父輩身上關於軍婚不易的故事再次上演……2008年,兒子於林生出世。於兵正在青島擔負奧帆賽安保任務。待他凱旋見到兒子時,孩子已快3個月大了。
2019年,二兒子於森陽出生時,於兵正率隊進行軍事比武。張燕又一次選擇了報喜藏憂,她沒告訴丈夫自己在剖腹產時突然大出血,硬生生地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因為張燕當過兵,所以她更懂兵。
結婚後,她對丈夫說得最多的就是“把部隊的事幹好,家裡的事交給我。”面對家庭重擔和生活瑣碎,她從來都是藏憂報喜,困難自己扛淚水自己嘗。
2013年6月,於張燕而言是個黑色的月份。
6月9日中午,患膀胱癌的父親剛做了手術,而母親卻因多日操勞過度而倒下了,住進了父親樓下的病房。張燕索性請了一週假來陪護父母。然而,就在以為即將“平穩度過”的6月15日,公公又在體檢時查出食道癌,住到了父親的對面房間……一週內三位老人相繼入院,張燕欲哭無淚。得知訊息時,於兵正帶隊參加比武,在電話中歉意地跟妻子說,“再堅持幾天我就回去換你。”張燕卻一字一頓地回答,“我能頂住!倒是你,比不出好成績就對不起我這些天的付出。”
就這樣,張燕每日奔波於家庭、單位和醫院之間。6月18日下班後,她在駕車去醫院送飯的路上突感頭暈目眩,無法控制車輛,汽車撞到一棵樹上。萬幸的是,人沒有事。那一刻,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緒,趴在方向盤上放聲大哭。幾分鐘後,張燕平復好心情,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到醫院陪伴雙方老人。
2018年5月,張燕突發急性闌尾炎,獨自忍著劇痛到醫院做了手術。禍不單行,術後一週再患蕁麻疹,全身出現風團,大片皮損。她流著淚請求醫生批准自己白天輸液治療,晚上回家照顧孩子,這種狀況持續了半個月。主治醫生評價她:“悄上手術檯,獨闖鬼門關”。而這些,她從未告訴過正在上合峰會執勤的丈夫。
因為張燕當過兵,所以她更懂兵。
結婚15年來,作為一線帶兵人的於兵回家次數有限。張燕便經常趁著週末來濟南,到丈夫所在營區轉一轉看一看,跟戰士拉拉家常,瞭解他們的想法。她的微信名就是“軍嫂”,機動支隊很多官兵都在她的“朋友圈”裡。誰心裡有個解不開的疙瘩、打不開的結都喜歡跟嫂子講講。而她也都會在第一時間跟他們交流,站在一個老兵的角度來幫著分析問題癥結在哪裡,該如何解決。
2009年年底的一天,張燕抱著兒子來大隊。聽於兵說,有一名剛下隊的新兵思想不穩定,天天壓床板。張燕二話不說到炊事班做了碗熗鍋面,端到那位新兵床前一口一口地喂。只吃了幾口,新兵躺不住了,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打那兒以後,那名新兵徹底變了一個人。
這些年來,軍嫂張燕到底做通了多少官兵的思想工作,幫助多少官兵重新走進陽光不好統計,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嫂子現身說法是有巨大影響力的,讓每個人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目前最大的煩心事是面對孩子們關於父親的話題。大兒子進入青春期,有點小叛逆,遇到有些需要父親出面解決的問題時於兵卻顧不上;小兒子每天睜開眼睛就找爸爸,常掛嘴邊的問題就是‘我爸為啥不住咱們家’?”張燕笑著告訴記者自己的新年願望:“2022年一家人團聚的時間要比2021年多一些……心願雖小,祈願實現。”
。
評 論:
所有奮鬥不會被辜負
張 鈞
榜樣引領強軍事業,奮鬥繪就出彩人生。
標兵就是標準,他們是靈魂的“溫度計”、本事的“測量儀”、血性的“試金石”、品德的“度量衡”;標兵就是標誌,他們是苦練後的成績、衝鋒時的背影、戰鬥中的呼號、凱旋日的歡慶。“奮鬥強軍標兵”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使命的天空,激發著廣大官兵忠誠奉獻、踐行初心、擔當有為。
回顧他們的人生經歷和軍旅生涯,不僅有萬眾矚目的“高光時刻”,也有舉步維艱的人生低谷。雖然面臨不同的境遇和選擇,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他們身上都蘊含著一種堅韌的品格和不服輸的奮鬥精神。面對困難挫折,他們並沒有選擇消沉,而是積極地面對,沉下心做好當下事。有人說,人生就像登山,上坡連著下坡、高峰連著低谷。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低谷是每個人的“標配”,重要的是如何以奮鬥的姿態擺脫低谷、戰勝自我。
一個人對待低谷時的態度,往往能夠決定他能走多遠。人生雖然會遇到低谷,但良好心態和自強精神往往是最治癒的良藥。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拐點理論”:任何一段上升趨勢的開始,一定是從位於最低處的某個點延伸開來的。如果換個角度就會發現,人在低谷的時候,往哪個方向走都是上坡路,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進步。內心真正強大的人,不會懼怕低谷,對於那些一直在努力前行的人而言,低谷不僅不會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反而是引領他們奮鬥啟航的新起點。
一個個標兵的身後,是一串串堅實的足印。標兵的青春叫奮鬥,長繭的雙手、磨破的戰靴,刻著人生的成長;標兵的青春叫忠誠,無悔地追隨、忘我地衝鋒,發散信仰的力量;標兵的青春叫壯美,身上的傷疤、身邊的讚譽,都是最美的勳章。
標兵之所以能成為眾人心中的“王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初心所在、奮鬥所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人生的奮鬥歷程中,初心就在那裡,就在所有人出發的地方,就在我們善良美好的本願裡。物質的東西丟了,可以找回來;初心丟失,造成的是無法彌補的缺失。初心的光輝,一直蘊藏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富礦,補給著我們的文化血脈,熔鑄在我們的軍魂和靈魂之中。今天,我們從標兵的身上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理解初心的本質到底有哪些構成;他們如何在風雨兼程中緊緊地擁抱著它到達軍旅生涯的佳境,指引著全體官兵一道攀登榮耀之巔。
奮鬥強軍,使命在肩。今天我們向標兵致敬,是為了明天更加堅定地前行。走好軍旅人生路,每一名官兵都要打起精神,守住初心,砥礪奮鬥。堅定自己的選擇,咬緊牙,不拋棄,不放棄,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路在腳下,光在前方。要耐得住冷落、挺得過艱辛,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意志,有“守得雲開見明月”的堅韌堅守,持續保持新時代奮鬥者的姿態,就一定會撥雲見日,迎來春日暖陽。
一起奮鬥吧,我們的2022!
文字:潘明、趙鑫
供圖:石亞浩、曹正玉、張丹、潘明
來源:人民武警報·星期特刊
監製:劉鳳橋、張紅衛
執行監製:張金嶺
主編:關樹聲、王文
值班編輯:別特、王超、王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