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115師,強大超乎想象,東野、華野和華北三支大軍半出其門!
八路軍三大主力師的異同
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後,毛澤東給八路軍三個師的戰略任務是不同的,120師算是內線部隊,主要的任務是拱衛延安黨中央的安全;129師深入河北與日軍纏鬥,既可自保也可進取,既是“盾”又是“矛”;而115師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三個師的戰略任務決定了抗戰八年中他們不同的發展情況。
120師配置相對薄弱,戰略任務又是攻少守多,因此無論是殲敵數目還是擴軍數量或是根據地建設,比起另兩個師都有較大的差距。
129師戰力強悍,劉伯承、鄧小平和徐向前都是厲害角色,因此129師殲敵極多,也開闢瞭如晉冀魯豫這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抗日根據地。
115師則是全面開花,林彪指揮的“平型關大捷”名揚天下,聶榮臻的晉察冀是模範根據地,而羅榮桓的山東根據地則為後來的華野和東野貢獻了最基礎的力量。
紅軍接受改編成為八路軍的時候,雖然人數相差不太大,但由於基礎不同,也決定了他們的戰略和戰術是有很大差別的。
八路軍120師是原來的是紅二方面軍(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紅二軍團是賀龍帶出來的,紅六軍團是蕭克和王震等帶領下的長征先遣隊,在長征途中才合併為紅二方面軍,實力在三大主力紅軍中相對最弱。
129師系由實力強大的紅四方面軍改編而來,紅四方面軍經過鄂豫皖和川陝兩大根據地革命歷程的洗禮,最先實現大兵團作戰,總指揮徐向前是紅軍戰神,紅軍時期沒有哪個高階將領戰績超過徐向前,包括林彪和粟裕等人。
115師則改編自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55年的授銜中,十大元帥中有八位來自中央紅軍,實力之強可見一斑。林彪的指揮造詣在軍中首屈一指,聶榮臻和羅榮桓則既是政工大師,也是根據地建設大師,可以說領導力最為均衡。
115師一枝獨秀
115師在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中發展最為均衡,無論是根據地建設還是殲敵數量或是擴軍規模,成績都十分亮眼。當然這不等於否定120師拱衛黨中央的作用和129師殲敵數量巨大的成績,但要論對後世戰爭局面影響之深,則115師肯定要更大一些。
首先,師長林彪等人指揮“平型關大捷”,這等於是在抗戰初期給了國人一劑強心針,一掃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陰霾。雖然戰鬥規模和具體戰果都稱不上“巨大”,但重要的是精神力量。“平型關大捷”和後來的“崑崙關大捷”一樣馳名天下,被稱作“前有平型關,後有崑崙關”,成為抗日大捷的典型。可惜林彪未能持續這種狀態,他不久被閻錫山友軍誤傷而缺席了大半個抗日戰爭。
其次,副師長聶榮臻離一旅偏師留在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廣大山區,開創了著名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最頂峰時期,晉察冀面積高達55萬平方公里(甚至大於很多歐洲中小國家),人口2600多萬,大小城鎮有96座,共有兵力數十萬!
如果說這是115師在抗日戰爭中的全部戰績的話,那我們未免小瞧了這支抗日鐵軍!在山東,羅榮桓整合各種資源之後,建立了質量最優、兵源最好、人數最多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和晉察冀根據地一樣,山東根據地也對戰爭的走向起到了巨大作用,後來名震天下的東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雛形正是形成於山東根據地!
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華北軍區,正是三大戰役的執行者。換句話說,是東野、華野和華北軍區打贏了三大戰役,也包括之後的渡江戰役,才從根本上擊潰了國民黨數百萬精銳部隊,從而把蔣介石趕到了臺灣島。
而東野、華野和華北軍區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八路軍115師的參與,有的至少具備一半的影響力,如東野和華野,有的則大部系115師的部隊發展而來,如華北軍區。
下面,我們就簡要回顧下東野、華野和華北軍區這三大戰略部隊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清晰地看到115師在其中做出的貢獻。
陳毅、劉伯承、林彪、賀龍、羅榮桓、羅瑞卿、聶榮臻、徐向前、陶鑄和葉劍英
東北野戰軍
蘇聯紅軍即將從中國東北撤退時,東北頓成真空地帶,誰佔據了東北,誰就會佔據戰略主動。因此,黃克誠最先向中央軍委建言,派兵入主東北。
當時,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中共中央代主席劉少奇決定讓林彪擔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準備進入東北,後來因為形勢發展太快,林彪就一步到位直接到東北了。當時的林彪已經離開人們的視線很久,他到東北之前,身邊沒有一兵一卒。首批進入東北的兵力主要是羅榮桓從山東帶來的。
在羅榮桓所帶兵力中,主要是軍區直屬部隊、第1、第2、第3、第6、第7和第5師一部、魯中軍區、濱海軍區、膠東軍區和渤海軍區主力部隊,共計6萬多人,分三批進入東北,是各地區所有進入東北地區的部隊中兵力最多的一個。
另有新四軍第3師在黃克誠的帶領下也進入東北,共約3萬人,還有晉綏軍區的1萬多人,共同組成了東北部隊的班底。共計10萬多人,短短几年,便發展成百萬大軍!
華東野戰軍
羅榮桓從山東帶兵入東北時,便把山東軍區司令員一職移交給陳毅,同時,送給這位井岡山時期的老戰友一條虎皮褥子。這樣,陳毅一身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和新四軍軍長兩大要職。同時,成立華中軍區,以張鼎丞、粟裕和鄧子恢等為領導,在戰略上受陳毅指揮。
不久,兩軍合併,新的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都是陳毅。在解放戰爭中威名遠震的華野就此橫空出世了!而老戰友陳毅和粟裕也得以再次聚首,“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局面再次形成。
隨後的華野在山東和淮泗如入無人之境,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直到淮海大決戰以及隨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一戰殲敵55萬的輝煌記錄,一舉推翻盤踞金陵22年的蔣家王朝。
而這一切的基礎之一,就是當初羅榮桓開創的山東根據地,華東野戰軍至少要三分之一的山東因素在身!
華北軍區
四大野戰軍的作戰序列中並沒有華東軍區,但從華東軍區兵力之盛、作用之大、戰力之強和戰果之輝煌來看,完全可以被稱作“第五野戰軍”或“華北野戰軍”。
聶榮臻在創立經典的晉察冀根據地之後,一直在這裡堅持鬥爭。毛澤東對他的貢獻極為欣賞,曾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作《水滸傳》,裡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解放戰爭時期,聶榮臻開創的晉察冀根據地和劉伯承、鄧小平開創的晉冀魯豫根據地合併,成立新的華北軍區,仍以聶榮臻為司令員,而擔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的,則先後有紅軍戰神徐向前和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蕭克。
解放戰爭中,華北軍區戰績突出,不僅和傅作義集團纏鬥,而且徐向前還羈絆住閻錫山集團,最後配合林羅劉的東野將近百萬敵軍全部消滅。而功勳卓著的華北軍區,則至少有三分之二的115師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