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題目中的疑問,廢話不多說,先上結論:
一個人學習好,考的好,所具備的素質基本上都是天生的;
補習班可以上,但是家長沒必要焦慮,因為畢竟學校、補習班等後天操作,對學習成績的提升很有限。
為什麼?
原因一:是好學生成就了好學校,而不是好學校成就了好學生。
一路從省重點高中、全國重點大學上過來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學習是一件如此自我的事情,以至於學校,尤其是高中階段,對一個人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影響十分有限。歸根結底,一切都是靠自己。所謂名校,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好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場所。把那些好學生放在其他普通高中,他依然能夠考上重點大學。不要擔心普通高中會讓好學生學壞、貪玩等,如果一個學生輕易的就“學壞、貪玩”,那他的自律能力註定他成不了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人。
原因二:高考高分的“好學生”所必備的幾項核心素質(智力、意志力、家庭環境等),可以說幾乎都是與生俱來的或者說是天生固有的,後天能夠改變的幅度非常有限。(請槓精不要拿少數個例來抬槓):
⑴智力天賦(邏輯思維、記憶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想象力等);
⑵性格(自律、意志力等);
⑶家庭環境(家庭和睦、家長點撥等);
⑷學校(老師)
但是恰恰就是這最重要的前三點中,幾乎都是“天註定”的東西。
所謂名校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幫助,很有限。當你真正置身高中名校,你會發現身邊所有的同學都在自己學自己的,都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方法捕獲著自己的知識。所謂的“學習氛圍”,似乎很難有效直接的幫助到你自己。就像一個足球隊的教練對球隊戰績的幫助很有限一樣,歸根結底還是得看球員的水平。
所以說,如果您的孩子是學習的料,那麼自然而然的稍加努力就能考上好高中,考大學;如果不是學習的料,那也很自然的就考不上。所以說花大量的金錢去強行的培訓一個不適合學習的孩子去學習,就好比花大量的錢去訓練一隻猴子試圖遊得像魚一樣快。
一個好學校的出現和成功是具有偶然性和政策性的。比如,為什麼很多地市縣的冠名“第一***”的學校或者政府子弟聚集的學校往往是好學校?就是因為在這個地域內整個教育生態建立之初,教育主管部門往往會首先著力發展這個冠名第一的學校或者政府子弟集中的學校,可以說只需要三批優質的生源,那麼這個學校的招牌立馬就立了起來。
隨之而來的就是“馬太效應”的結果了,每一年的好學生都會慕名的報考這所學校,所以這個最初的好學校就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有號召力和品牌效應,好的不斷更好,名校就這樣產生了。
說白了,無論國家政策是雙減還是內卷,能考上好大學的人,永遠都是這些“天生”就符合高考競賽需求的人——羅輯能力、記憶力、觀察力、理解力、總結歸納能力、意志力等都勝人一籌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當我們都處在無比的焦慮中,拿錢試圖抹平這些焦慮的時候,就會滋養出一大批以此為生的教培吸血鬼,肥了那些資本(家)。
所以說如果你接受了我上面說的那些觀點,那麼你的焦慮感應該就會瞬間減少了。
其實我們自己本身也有體會。從小到大學習好的人,沒有哪個是學的齜牙咧嘴要死要活的,都是從從容容稍微一認真,學習成績立馬就上去了。這個就是智力因素決定了,這是天生的。反觀那些智力並不出眾的孩子,他可能學的很累很累,但是他的付出與成績可能並不是那麼的成比例,這樣的孩子也不少見。
所以說我還是建議廣大的家長朋友,不要有焦慮,不要內卷,如果家裡的孩子是學習的料,那麼很自然的很輕鬆的稍加誘導稍加管教,孩子的成績自然就會很好。
如果不是那塊兒料,也不要給自己那麼大壓力和過度焦慮,補習班適度的該上可以上,但是一定要適度,重要的是自己真的沒必要那麼焦慮。
如果非要把高考比喻成鯉魚跳龍門的話,那麼這個體系篩選的就是魚,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他就不是魚,他是猛獸呢?他自然是越不過龍門的。
但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高考,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小小的關卡而已。真真正正因材施教,認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恐怕才是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