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圍繞著武器話題的爭論是長久不衰的話題。當時志願軍每班1挺輕機槍,每連3門60毫米迫擊炮,每營追加3門81毫米迫擊炮外加3挺重機槍組成槍炮連。由於國內戰場繳獲的武器普遍不理想,所以每班的栓動步槍主要是日械三八式,國造中正式和少量的美製春田。輕機槍則多為捷克造和少量加拿大布倫。很多人爭論,如果當時我們換裝世界先進水準的武器,戰果是否能夠擴大?與美軍這樣的對手較量時,是否能夠佔得上風?
當我們在和聯合國軍打得火熱時,我們就已經催促蘇聯方面向我交付各類低價援助的武器。由於我們是以師為單位採購的,所以定價上是每師裝備1000萬元。這筆錢雖然昂貴,但比較內戰時期國民黨從美國手中採購每師2000萬元的裝備,還是要便宜不少的。況且,蘇制裝備的火力要超過美製裝備。以單個師的裝備為例,原版美國師都配有1個炮兵團,每團3個105榴彈炮營和1個155榴彈炮營,每團重炮72門。而國軍美械師則縮減到了一個炮兵營,每營8門105榴彈炮或者12門75毫米野炮。而我們從蘇聯採購的裝備,每師也有一個炮兵團,每團12門122毫米榴彈炮,12門76毫米加農炮,12門120毫米迫擊炮。
這樣的對比十分明顯,蘇械裝備的火力相較於國軍美械師要強不少,但是要和美軍師相比較的話,差距還是十分明顯。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有這些裝備已經好很多了。另外,我們也看中了蘇軍當中的高射炮,每師都有1個高射炮營,裝備了12門37毫米高炮,電影《金剛川》主角們所使用的高炮就是這款。當這12門37毫米高炮配合蘇制7.62毫米重機槍使用,能夠對低空襲來的美機起到很好的攔阻效果。但遺憾的是,由於蘇軍經歷二戰之後,國內工業元氣大傷,對於我們60個師的裝備採購要求,一時之間難以交付。所以,前期志願軍與聯合國軍打得火熱時,都是使用國內帶來的武器,姍姍來遲的蘇聯軍援那是中期和後期才逐漸發揮威力。
就在這些裝備到來之後,我們以後世人的眼光來看,都是二戰時期的老舊武器,不少甚至還是沙皇俄國時代的,遠遠落後於美軍。而不少人也會舉例說當時蘇軍自己用的武器有多好,又是SKS半自動步槍。其實,這還真不能怪蘇聯。當時,蘇軍內部只是少量普及了SKS半自動步槍,更多部隊仍舊是和志願軍一樣的莫辛納甘栓動步槍。而AK-47自動步槍則更為稀少,蘇軍在1953年時,也只是配備了1個團作為試用。如果真正要挑刺兒的話,只能說蘇軍對華援售的武器中,沒有配足炮兵武器。原版蘇軍師有2個炮兵團,裝備了24門152毫米大口徑榴彈炮和48門122毫米榴彈炮,它的火力甚至比美軍還要強。但到了志願軍手中,急劇下降到了12門122榴彈炮。
當然,也因為這些蘇援武器的到來,我們後期的硬仗惡仗都有了保障。更關鍵的是,蘇援武器對近戰火力有強化,習慣了近戰,夜戰的我們在衝鋒槍和輕重機槍的支援下,取得了多個勝利。更為關鍵的一點,蘇軍坦克和火炮我們在後期是集中使用的,在單個戰場上反而能對聯合國軍構成優勢。以金城戰役為例,志願軍的炮兵已經能夠對韓軍打出倍數優勢,一心想從韓國撤離的克拉克對志願軍這最後一次的行動並沒有做出過多幹涉。而且美軍自己也認為,和談已經開啟,已經沒必要再去招惹志願軍來打自己。當我們回國之後,蘇制武器搖身一變成為武器仿製參照物,直接提高了我們武器研發的起步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