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個坑,越釣陷得越深,隨著釣齡的增加,怎麼越看大師越覺得不順眼呢?想當初剛學釣魚的時候,無數大師統一口徑:從學臺釣法開始!於是在大師們的指導下,各種漁具就像不用花錢一樣,一件一件地往家裡搬,大件置辦齊了就買小件,配件到位了就研究餌料,窩料等消耗品。
當魚沒口的時候,又有大師站出來說有一種東西能“撬開”魚口,每次開餌的時候加上一兩滴就行,就算是滴在石頭上,也會有魚去啃石頭的,神奇的不得了!一次兩次地推薦,一人兩人地勸說,始終沒下手,以至於最後無數大師都極力推薦,這才動心了,但到最後還是應證的那句話:釣無定律!釣不到魚的時候這可是最好的藉口,所以資源才是王道!
天冷了,水溫低了,魚口輕了,再怎麼努力,臺釣都顯得力不從心,曾經以靈敏度制勝的釣法,如今野釣卻不怎麼見效了,是臺釣法的靈敏度真不行?還是水裡的魚更加狡猾了呢?
天冷的情況下,除了選擇好的天氣出釣,好的釣位下杆之外,靈敏度能直接決定能否上魚的關鍵,由於魚口非常輕,所以稍微頓一丁點,就不能體現在浮漂上,那麼就難以判斷魚是否吃鉤。有的時候浮漂明明沒動,但提竿之後卻能中魚,就是這個情況。
有人說使用更細的線組,吃鉛量更小的浮漂,不就能提高作釣的靈敏度了嗎?的確,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還是不夠靈敏,這是為什麼呢?問題的關鍵點到底在哪裡呢?
痛苦來自比較當中,為了能看出差距,就要先選擇一個能對比的物件,這裡就隆重推出今天的主角:朝天鉤加七星漂釣組。它們兩個到底有什麼區別?主要的不同就是浮漂和子線!對於兩種釣法都玩過的釣友來說,下面的道理其實也非常簡單,但對於只玩過其中一種釣法,尤其是隻玩臺釣的釣友來說,可能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但你認同並不代表事實就不存在,真不行可以實際測試對比。
先說浮漂,一般釣鯽魚的浮漂吃鉛量都比較小,大多數都在1~2克之間,很少有吃鉛量低於1克以下的立漂,除非是一些溪流漂等特殊浮漂,但冬季低溫的情況下,建議最大也只能使用1克左右的浮漂,吃鉛量太大的話,基本上只能看別人上魚了。
為什麼吃鉛量大就不行呢?因為克數大的浮漂,其上牽引力就大,再加上冬季使用的餌料重量本來就輕,魚很難打破那個平衡點,就會造成有魚吃鉤卻看不到浮漂動的現象。
但朝天鉤就不同了,鉤子加鉛的總重量也不過零點幾克,常用的在0.3克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大約是立漂的三分之一的吃鉛量!這就像海上漂浮的船一樣,巨輪穩定性好,但小船很容易就會被浪打翻,但小船的靈活性非常好,反應也迅速。所以朝天鉤的吃鉛量對於輕口魚來說,就是利器,只要輕輕一吸,就能打破原有的平衡力。
再說子線,可以說臺釣法成也子線,敗也子線,雖然兩個子線帶著兩個魚鉤,能增加誘魚留魚效率,甚至能增加上魚效率,但在冬季的時候,未免顯得雞肋。一來可能沒魚,二來可能魚已經吃鉤了,含在嘴裡不動,但卻被另一個子線拉扯著浮漂,就看不出漂相的變化。因為最靈敏的狀態就是一鉤觸底,一鉤懸浮,而如果魚吃了懸浮的那個魚鉤,但就是不動,就會出現上面所說的尷尬情況。
另外子線是有長度了,不管你如何縮短,它始終將魚鉤和鉛皮分離開來,那麼魚吃鉤的力量在傳導的時候就會子線減損掉,雖然看上去這個程度微乎其微,但不能忽視天冷魚口輕的事實。
但朝天鉤就能完美地解決上面的問題!它沒有所謂的子線,鉛墜直接焊接在鉤柄上,魚鉤有什麼動作,鉛墜就會隨之改變,進而第一時間反應在浮漂上。這就像我們買東西,在網上買的話可能直接接觸批發商甚至生產商,但要是在實體店買的話,可能已經經過幾手買賣,價格也就隨之增加。
所謂大道至簡,個人覺得朝天鉤就是這樣一個東西,越簡單的情況下,受約束的條件就越少,適應性也會隨之增加不少。還是以靈敏度為例,除去朝天鉤本身就是靈敏度高的表現之外,七星漂也能控制整個釣組的靈敏度,就是透過改變每個浮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整靈敏度。
浮子之間的距離越小,那麼靈敏度就越高,反之靈敏度就越低,高到什麼程度?假如浮子全部連在一起,就是中間沒有間隙,那麼就能實時地觀看魚的吃口漂相,等於是在直播給你看。低到什麼程度?只要主線夠長,要多鈍有多鈍。
七星漂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適應不同的水深,還不用重新調漂!比如釣草洞的時候只有半米深,下一個窩子卻有2米深,此時只要上推浮子即可。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精華,作為新時代的釣魚人,這種利器不能不用,不能忽視,更不能一味地“偏袒”臺釣法,只有接觸過,使用過,才有發言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