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大師劉志強確實頗具爭議,前有旗下餌料的暢銷,引發坊間是否有效的熱議;後又使用方塊餌打窩釣鯽魚,被少數派暗諷不會釣魚。
江湖上,成名人物總免不了是是非非!然而粉絲們之所以喜愛劉志強,其主要原因還是內容更接地氣。
觀其影片,有專業知識的分享也有空軍後的灑脫,嬉笑調侃之間更像是一位相識多年的老友,代入感超強。
當然,其作釣時的某些操作也會令人產生質疑,比如較慢的提竿刺魚方式,在路人看來則難以理解。
有網友這樣評論:“劉志強提竿的那一瞬間,就好像是魚已經提前掛在鉤上,慢悠悠提起來的樣子,現實中這個提竿速度太慢了”。
不難看出,此番言論實乃暗指劉大師掛魚造假,而事實上這樣的質疑也並非個例,筆者身邊的釣友也曾有過類似的探討。
值得肯定的是,從起竿角度、作釣距離等方面均可以證明影片的真實性。只是這種輕提竿、慢刺魚的方式與其華麗的拋竿姿勢一般,過於極致。
那麼,如此操作是故弄玄虛還是另藏深意呢?
通常釣竿的尺寸越長提竿刺魚時所需要的做功則越大,這與釣竿的重量與力矩有著極大的關係。
通俗地講,分別使用4.5米與7.2米的釣竿進行垂釣,後者則需要更大的力來完成刺魚。
而事實是,尺寸越長的釣竿刺魚的力量越不好掌控,包括線組的可抗拉性以及魚類個體的承受度都是重要的參考因素。
以劉志強與鄧剛二位大師為例,二者雖同樣擅使長釣竿,但因作釣環境與目標魚的不同所以在細節處理上則完全不同。
劉志強常年混跡于山野,資源較為稀缺,觀其線組搭配便知“小鉤細線”的作釣理念是為首選。
在此基礎上,刺魚力量如不能得到合理的控制,提竿瞬間即會與魚形成拔河,出現所謂的“秒切”。
此外,野釣多以小個體魚類為主,包括:鯽魚、翹嘴、白條等目標魚的承受力較弱,大力刺魚很容易拉豁魚唇導致跑魚,又或者如飛彈般被強拉出水面,影片失去了觀賞性。
反觀天元鄧剛,作釣風格極為強悍,常以粗線大鉤對抗大個體魚類。中魚時也唯有大力刺魚方能打破魚唇,所以在影片的觀感上較前者更為舒適。
然而一個細節同樣不可忽視,二者在刺魚後對魚均有一個稱重的過程,只是劉大師的漁獲多數偏小,單手即可掌控。
所以不可否認,質疑劉志強影片造假的釣友,更多的是自身垂釣經驗的不足。與其苦苦追尋所謂的真相,不如努力提升釣技,這樣才能更好地體驗垂釣的樂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