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破解氣候變化規律之謎
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為什麼會變暖?迄今主流觀點認為是工業化碳排放不斷積累形成的溫室效應。筆者也曾認可這種看法。但是自從看到我國偉大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在1972年繪製的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化曲線圖,原來的認識瞬間被顛覆了。
這個曲線圖顯示,近五千年的氣候一直在冷暖交替週期性地變化。週期長短不一,就大的週期來說,已經經歷了四個暖和期(夏商,漢,唐,明)和四個寒冷期〈西周,三國,北宋,明末)。其中公元1000年以前的氣溫明顯高於近1000年,直到1950年之前,氣溫才又回升到基準線上波動。所以近幾十年的氣溫上升,不過是又一個迴圈而已。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工業化碳排放是近三百年的事,那麼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暖和期,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說不清這個問題,歸咎於工業化碳排放的觀點就站不住腳。
再進一步分析曲線圖可知,氣候變化有其規律性。一是冷暖交替,二是週期有長有短,三是氣溫始終是沿著基準線±3度的幅度波動。那麼,這個週期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氣象學家無不試圖解開這個謎。然而,正如竺可楨所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能探索出一個很好的規律來。”竺可楨之後到現在又半個世紀了,仍未見到破解的訊息。不然,不會把氣候變暖完全歸咎於碳排放上。
其實這個答案早就有。只不過是藏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鎖在深閨無人識"。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個答案就是五運六氣。五運六氣是探討星體執行而引起自然氣候、物候週期性規律變化及其對人體健康影響的一門天人合一的科學。從五運六氣的內在規律來看,影響地球氣候的,不只是地球,也不只是太陽和月亮,整個太陽系乃至宇宙都能產生影響。
五運六氣認為,宇宙萬物,本質上是一氣構成的。一氣時刻處於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時空呈現不同的動態。中華民族祖先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概括這五種動態。這五種動態就是“五行”,五行化生“五運",五運化生“六氣"。所以又可以說,五運六氣就是作為氣的六種狀態的五種運動形式以及它們與人的生老病死的關係。
先人仰觀天俯察地,運用不可思議的智慧,不但把如此複雜的天體運動規律摸索出來,還構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五運六氣模型。這個模型引入了天干地支及三陰三陽的概念,按不同時空狀態的作用和影響,提煉出五個主要層面(司天,客氣,中運,主氣,在泉),按時間順序把一年分為六氣(初之氣,二之氣至終之氣)。並且從甲子年起,以六十年為一週期,依次推演出每年的氣候物候、作物收成、易患疾病、養生要領等等。
譬如2021辛丑年,太陰溼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運是水運不及。這就決定了全年的氣候特點是多雨寒溼。二之氣(春分至立夏)的氣候特點決定了易發溫病,疫癘流行,遠近的人症狀相似。去年的氣候已經驗證。
根據五運六氣,還可以預測未來。2019年春,王永炎院士就預測了秋冬會有疫情。可惜沒有引起注意。2003年非典病毒猖獗之時,鄧鐵濤、樊正倫、顧植山等中醫就分別預測出,到小滿時疫情即可結束,果然如此。
這些預測都是根據五運六氣做出來的。
前面已經提到,這一輪的氣候變化,大致在1950年之前就已經上升到基準線。此後的70年間,大體上呈現著這個上升趨向。這是一個週期性的變化。工業化碳排放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其量是在已經燃燒的灶火裡再加一把柴草而已。人為的活動根本無法左右大自然變化迴圈的趨勢。氣候變暖並非是碳排放之罪!當然要看到碳排放對環境的汙染,我們需要做的是還大自然一個湛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