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嚮往自駕金寨馬丁公路,最近趁著天氣好終於成行。馬丁公路指的是馬鬃嶺到丁埠的一段盤山公路,近年來被打造成了一條頗有名氣的自駕遊線路。馬鬃嶺是大別山主峰之一,馬鬃嶺下的丁埠村,原來是個鄉,後來被南溪鎮並了,成了非建制街道。
地名帶“埠”的地方,歷史上大多是商賈雲集之地。作為馬丁公路的起點,今天的丁埠,雖然已不再是鄉政府所在地,有點“家道中落”了,但老底子還在,近年來又在大力發展旅遊業,想必食宿條件也不會很差吧。此行就是衝著馬丁公路去的,我毫不猶豫地把丁埠作為大別山之行的第一站。
從我們這兒通往丁埠的346省道,途徑馬鬃嶺。馬鬃嶺盤山道,幾乎每個回頭彎都是銳角轉彎,開車透過,除了減速鳴笛,還得用眼角餘光瞄著路邊凸面鏡。經過每一處觀景平臺,都是停車放鬆的機會,看景都成了順便。翻過馬鬃嶺,到達半山腰的景區北門,已是下午4點。此時,離丁埠還有40公里路程。山路彎彎,加上我開車很慢,經過大灣、花石,到達丁埠時天已經黑了。
在街道上,沒有見到想象中的繁華夜市,路燈也間隔很遠才有一盞,太陽能的,發著冷冷的光。這裡處在大別山腹地,還是貧困老區,但旅遊小鎮冷清成這個樣子,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把車停在幾位遛彎拉呱的老年人邊上,打聽哪兒有住宿的地方。老人們對我這個不速之客還算熱情。交談中得知,我所處的是大路上的新街,老街要在前面右拐往坡下走。按照老人們的指引,我找到了老街上唯一的一家賓館。
這家賓館有個好聽的名字,“好運賓館”。服務檯就設在堂屋裡,也沒見前臺服務員。店家可能剛剛吃過晚飯,堂屋靠牆小餐桌上還有碗筷放著。地上到處是兒童玩具,卡丁車、學步車都有,偌大的堂屋,倒顯得有點擁擠。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家庭賓館,通常被大家說成農家樂或民宿。 迎接我們,引導我停好車,然後帶我們上樓看房的,是一位大媽。明知別無選擇,可防坑心理還是驅使我去看個仔細。其實,剛進門大媽就報價了,房間費100元,也坑不了什麼。看房只是走過場,還想試探有沒有砍價的餘地。因為那次騎行到池州,40元住上標間,從此讓我對消費低的地方的房費,產生了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期待。等房門開啟,我就不好說什麼了。客房應該算是準三星級的配置了,除了乾淨整潔,還有點富麗堂皇的樣子。下樓回到堂屋,一直在門口看護孩子的年輕女子進來給我們辦了入住手續。這時,我想起的第一件事是趕緊找飯館吃飯,因為有著和幾位騎友在廬鎮的那次找飯店經歷,我知道在這種小鎮上過了飯點,就沒地方吃飯了。
真是怕什麼就來什麼。找到第一家飯店,門雖開著,可緊挨著大門的空地上已經放著音響,有兩排人在跳廣場舞了。一位跳舞的大媽可能就是飯店老闆娘了,見我們來了,停下舞步,三言兩語把我們支到了另一家飯店。
走過幾個門面,到了另一家飯店。店堂裡倒是有一桌菜,那火鍋熱氣騰騰,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看那情形,就餐的不像是客人,應該是老闆的家人們。我問有沒有吃的,老闆娘回答好奇怪,她說有菜沒飯了。通常我們這邊主人待客常說的一句話是,沒菜,飯有的是,要吃飽啊。那滿桌的菜餚,她大概覺得我們不好意思入座一起吃,沒飯,算是此時謝客的最好理由了。沒有怪店家的意思,不過,她真要是邀請,那我能不能就不客氣了呢?哈哈,不會的,人生地不熟,我還不至於飢不擇食到這一步。 尷尬,吃了兩個閉門羹,晚飯還沒著落。雖然我車上啥都有,做一頓晚飯也容易。但到了一個小鎮,不嚐到當地美食我心有不甘啦!
看來住上好運賓館運氣也好不了。連續被兩家飯館開門謝客,已經夠倒黴了,結果又被一家豆腐坊給白白饞了一次。
就在我繼續在街上搜尋美食時,不只是飯店打烊了,臨街的商鋪也差不多都關門了。這時,一家燈火通明的店面吸引了我。抱著一線希望,我奔著“光明”而去。
原來這是家豆腐作坊,女主人正在往瀝水布里舀著一勺勺的豆腐花。裝滿一層,壓上託板,又裝另一層。看著嫩嫩的熱豆腐,我心急呀,忙問賣不賣豆腐腦。這時我腦海裡浮現的是在查濟古鎮吃早餐時點的豆腐腦,和那碗裡顫顫的豆腐腦上晶瑩的麻油油珠和碎碎的榨菜。還沒回過神,女主人的一句話,讓我心裡一涼,把剛冒出的口水又咽了回去。她說:“豆腐腦明天早晨現做,這是做老豆腐和生腐坯的”。嗨,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感情在這等著我呢!
乘著搭上話的熱乎勁,我問街上這會哪裡還能吃上飯。女主人停了手中的活,指著街對面的一條岔道說:“你順這條道往裡走,頂頭有一家飯店,在他家能吃上飯”。聽她說得這麼篤定,我也不猶豫不耽擱了,趕緊直奔新目標。
果然,一走進岔街,右手邊就看到一幢二層小樓的門廳上掛著一排紅燈籠。妥了,這不是我們這邊農家樂的標配嗎!平時騎行在鄉間,到了飯點,只管順著一路的紅燈籠騎過去,一定會有翠花給你上菜。
這家叫“慶添”的農家樂此時也很冷清,走進去才發現房子是前後兩進。一直走到天井院,才看到壓水井邊有一位大姐在洗餐具,這應該就是飯店老闆娘了。我問了一聲好,還沒等老闆娘應聲,就直奔主題,說我們還沒吃晚飯,能不能在這裡吃。老闆娘不緊不慢地說:“吃飯啦?照”。這時,老闆從裡屋出來,接上了話茬。他問我要吃什麼菜,我說想吃山裡土菜。他略頓了一下,就向我推薦黑豬肉燒筍乾。他說的這道菜,我曾在一家萬畝竹海邊的農家樂吃過,這次想換個口味,就沒有應承。其實,不怕笑話,我在路上心心念念想吃的美食,不過是豬肉燒乾豆角而已。
十幾年前,到天堂寨遊玩,吃了一次豬肉燒乾豆角,至今不忘那美味。今年單位扶貧消費,發了十幾樣金寨出的山貨,其中就有幹豆角。我自己用肉燒了幾次,總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這次到了原產地,想重新找回那口味。
聽了我的要求,老闆露出有點為難的樣子。在我再次強調對豬肉燒豆角的喜好後,老闆只好答應了,同時解釋說,廚房裡筍乾有水發好了的,幹豆角要現用水泡,怕我們等不及,效果不好。我說沒關係,晚飯有著落了,我們多等會無妨。
這時,自然又到談價的環節了。老闆報出的是豬肉乾豆角乾鍋的價格,120元。看到我嫌貴的表情,老闆說比新街上飯館的菜要貴些,新街上飯館的菜都是一大鍋燒好了,按份賣給路過貨車司機的,他自家的菜都單個做出來的。聽他這麼說,就當是為我們開小灶了,我就沒有還價,又接著點別的菜。老闆急忙制止說,一個就夠了,多了浪費,等會你就知道有多實惠。我有點詫異了,還有拒絕生意加碼的店家,這反而讓我心裡踏實了。
趁著老闆下廚做菜,我打量了一下院子裡的陳設。後進是平房,簷下掛滿了鹹肉和香腸。有三分之一的庭院被尼龍網圍住了,想必是關家禽的地方,想吃土雞應該沒問題。有一面院牆,靠牆整整齊齊碼了半人高的劈柴。我問老闆娘現在還允許燒柴火灶嗎?老闆娘很奇怪我的問題,她說我家燒菜全是燒柴火的,比煤氣灶燒的好吃。看來這兒還沒有把禁燒政策執行到灶膛裡,我且等著品嚐這柴火灶燒出的美味吧。
老闆說的不虛,我們確實等了好久,終於上菜了。也許是餓了,鍋子一端進包間,感覺跟著進來的就是一陣香味。只見一中等口徑沙鍋裡,盛著滿滿一鍋菜。看不見豆角,都是切得薄薄的豬肉,有精有肥。也許是切得薄,加上柴火灶爆炒,精肉有點卷,肥肉晶亮透明。因為有乾菜配料,雖然看著油滴滴的,吃一口並不膩人。這份量,我們肯定吃不完,此時又想起點菜時老闆的實誠。幹豆角在肉下面,被肉汁浸潤著,吃了有勁道卻無渣,面面的,特別爽口。餐間添火時,老闆說他家幹豆角都是自家採摘脫水晾曬的,採摘時間和加工方法都很講究。一轉身,他拿了一把進包間讓我看。單位發的幹豆角,雖然也來自金寨,但看上去顏色是泛綠的,他家幹豆角是微黃色的,逆光看,邊緣有點蠟樣半透明。我想,不知這次是不是吃上正宗金寨山貨了,如果是,120元也值了。我提出要買他家幹豆角,老闆說自己家做菜都不夠,沒的賣。
放開吃,菜也只吃了一小半。怕晚上餓,又吃了一點主食。剩下的菜,老闆打包給我們帶著。第二天回程,中午在響洪甸水庫邊野炊,我們用自帶的卡式爐熱了熱打包的剩菜,涮了點小白菜,又美美地吃了一頓。
幾經周折,終於吃上了晚飯。當我們從飯店出來時,街道上除了我們已空無一人。飽腹感和疲憊感讓我無心在外逗留,甚至忘了欣賞沒有霧霾和燈光干擾的燦爛星河,現在還後悔。
回到小旅館,主人還在等著我們,估計平時沒有客人她早就歇息了。剛來時知道她帶著兒媳和孫子在老街開旅館,也沒見她別的家人。帶著點歉意,我們躡手躡腳地上樓進客房,怕驚動她孫子。主人跟上樓,送來了一次性洗簌用品,還指點了電熱水器的用法,說水已經燒好了。我不經意問了一句,熱水器插頭要拔嗎?她說不用,從來沒拔過。為安全起見,我還是習慣性去拔插頭,一看溫度顯示,70度!店家真實誠,這是電不要錢,還是怕我們凍著,也不怕把客人燙傷。
也許是山路開車太累了,加上萬籟俱寂的環境,夜裡睡得真香,一覺醒來,已是黎明時分。想看看窗外的樣子,拉開窗簾,能隱約看到外面起霧了。霧氣很低,居然沒有遮住月亮。只見一輪明月像一隻玉盤,懸掛在西邊天空。月面沒有毛邊,附近也沒有光暈,就那麼邊界清晰地呈現在夜幕中。這時我才想起,昨晚的星星在月亮沒出來之前,一定也是特別明亮的,可晚飯後沒顧得上欣賞。
在陌生的地方,天沒有大亮,也不能出去溜達,只好接著睡。等再次醒來,拉開窗簾的地方已透進刺眼的陽光。心裡惦記著豆腐坊早上現做的豆腐腦,趕緊起床洗嗽,怕早上又誤了飯點。
一番忙碌後,走上街頭,感覺自己又遲了,因為此時看到的是許多揹著書包上學的孩子。找到早點攤,第一句話就問有沒有豆腐腦了。老闆娘指著一個空桶說,你來遲了,只剩辣糊湯和稀飯了。唉,心不急也吃不到熱豆腐!沒辦法,只好要了幾樣點心和辣糊湯。你別說,這辣糊湯和我在皖北吃的不一樣。皖北的辣糊湯主要配料是碎斷粉絲,湯色發黑。這兒的辣糊湯裡,沒見著粉絲,看得見的是千張絲、腐皮、蔥花,還有小得容易被忽略的香菇片。湯色不那麼黑,粘稠而透明,不知是用什麼澱粉勾兌的。喝一口,微鹹潤喉,就著點心,也是別有風味。吃上這樣配料講究,溫潤可口的辣糊湯,也算是彌補豆腐腦之失了。
我們出門吃早飯時,正碰上旅館主人要出門捶衣服。她用棒槌指著服務檯說,你們一會走時,就把房卡放那裡就行了。我見她這麼隨意,也就沒什麼顧忌了。吃過早飯,參觀了丁埠立夏節起義首發地紀念館後,就收拾行李,開車向古碑鎮進發。我們走環形路線,去領略紅嶺公路另一段331省道的風景後,在霍山重合來時路線回家。
本來只想給下次騎友出行提點建議,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有點小題大做了。沒別人問,我自己都要反思自問,是什麼原因讓我對這些瑣碎經歷記憶猶新?又是什麼原因讓我願意用拇指碼字,記下這些流水賬?思之再三,恐怕不能用喜歡嘮叨來一言以蔽之。確切說,是因為對陌生之地的那點新鮮感。
有人說,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這說法雖有點調侃和自我解嘲的味道,但還真說到點子上了。常言說,風景在他鄉。人們在一個地方呆久了,難免審美疲勞。久居蘭室不聞其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一個新的環境,或異域,或他鄉,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經歷有些反差的生活日常,本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更不用說還有那些各具特色的美食誘惑。
身處大別山小鎮,遇見的和感受到的,也不過是司空見慣的小事,但人們在此時此地的心境不同,體味是不一樣的。與素來生活無交集的人搭上腔,問路、嘮嗑、砍價,每一次互動都讓你感到新奇。同時,面對陌生的當地人,自己是“客場”,打起交道來未免又有些拘謹和忐忑。所有這些莫不讓我事後回憶起來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也許是活動範圍有限,絕色美景見的少,大別山的一草一木總是讓我驚豔,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算周邊大別山餘脈,只是大別山腹地,我已經騎單車三進三出。每一次穿行在崇山峻嶺中,都實實在在地體味著身體在地獄,靈魂在天堂的感覺。小時候剛記事,家裡收音機裡播放天氣預報時,總報出“大別山區和沿江江南”的天氣情況,那時就對大別山區充滿好奇。後來旅遊和出差,雖多次和大別山親近,但都顯得倉促。與此相比,騎行和自駕,不急不趕,走走停停,算得上是零距離接觸了。我很鐘意這種旅行方式。
有人從來不探討什麼旅行的意義,也不想在旅行中參透什麼,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鮮感。讓自己對平淡的生活保持幾分激情和熱望,這算不算是旅行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