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2021年接近尾聲,你會選擇以怎樣的方式總結和告別這一年,迎接新年的到來?近日,果殼在北京主辦“2021年度科學漫談”活動,邀請了來自天體物理、古生物、植物、食品、營養、文學創作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家、作家和科普達人,一起分享自己在2021年的收穫和感悟。
這個夜晚,他們都嘮了些什麼“科”呢?
張雙南(右)
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張雙南關於自己2021年的“最”分享,讓我們見識了科學家“凡爾賽”的一面。對他來說,今年雖然是旅行“最少”的一年,卻是自己的學術論文被引用“最多”的一年。
原來,張雙南作為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的首席專家,在1500多次對他的論文的引用中,有1200多次都是引用了關於“慧眼”衛星的研究成果。在過去幾年裡,“慧眼”衛星的研究成果卓然,也得到了同行的廣泛認可。
陳宇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陳宇翱,帶來了關於量子資訊的最新動態。量子資訊科學作為量子物理和資訊科學的交叉學科,將帶來一場對傳統資訊處理科學的技術革命。經過多年的努力,中科大已經組建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研究領域協同的創新性團隊。在2021年初,中科大相關研究團隊成功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訊網路,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訊網路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左: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盧靜;右:芝加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桔子
對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盧靜來說,2021年也是收穫的一年。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關於“有頜類”脊椎動物的研究有了重大發現,她作為研究人員,參與其中。
盧靜和同事們還嘗試透過短影片做科普,打造的社交媒體賬號“玩骨頭的盧老師”,已有近40萬粉絲。他們用日常生活場景講解生物演化,有時為了10秒鐘的內容連續拍攝數個小時。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新穎的表達方式,讓大眾平時較難接觸到的科普知識成功破圈。
顧有容(左)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顧有容的研究領域是植物和生態學,他分享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個趨勢——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2021年是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大年,這一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大會在中國昆明舉行,釋出了共建全球生態文明、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倡議。
同年,我國還正式釋出了《中國植物物種名錄2021版》,顧有容是評審之一。新的名錄將更多瀕危物種納入其中,為研究植物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
此外,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科普作家河森堡、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知名作家馬伯庸、知名自媒體人六神磊磊等嘉賓,也帶來了精彩的分享。
2021年9月,果殼捐贈50萬元,設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果殼獎學金”,用於科普人才的培養工作。未來五年還將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道,建設研究生科普人才基地,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科普後備人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