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紮根祖國西南邊疆,奮戰在水電建設一線,主持和組織設計建成國內外75座水電站,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在2021年12月31日舉行的雲南省科技創新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被授予2020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紮根邊疆
1984年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後,張宗亮毅然選擇來到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雲南,選擇了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工作之初,他就參加了被譽為中國水電建設對外開放“視窗”的魯布革水電站設計工作。
“在魯布革水電站設計工作中,我們提出應用新型預應力閘墩,這一技術創新獲得1989年雲南省‘五小’成果二等獎。”談及自己獲得的第一項科技獎勵,張宗亮認為,實踐讓自己這名“學徒”得到了成長。
2000年開始,張宗亮作為設計總工程師開始全面主持糯扎渡水電站勘察設計研究工作。不到37歲就被委以“西電東送”“雲電外送”戰略工程的設計工作,張宗亮滿懷年輕人的衝勁與幹勁一頭扎進了工程設計與建設中。
奮戰的歲月中,白天張宗亮與同事頂著烈日進行勘察,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商討技術難點,他每年幾乎有200天的時間駐紮在工地。在張宗亮的率領下,科研團隊首次研發了特高心牆壩採用人工碎石摻礫土料和軟巖堆石料築壩成套技術,攻克了特高心牆壩變形控制和變形協調難題。
15年傾注心血讓藍圖變成現實。2014年,糯扎渡水電站提前2年投產發電,該工程心牆堆石壩高261.5米,居同類壩型世界第三、全國第一。
臨危受命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牛欄江紅石巖村山體大面積垮塌,在江面上形成了總庫容2.6億立方米、總方量1200萬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給當地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面對搶險任務,張宗亮率領團隊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查勘。冒著餘震、塌方、滾石等危險,團隊收集並掌握第一手資料,建立了堰塞體風險識別與潰堰分析的應急搶險關鍵技術,為堰塞湖排險處置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僅用9天就完成了紅石巖應急搶險處置工作。
紅石巖堰塞湖險情初步解除後,搶險轉入了“保安減災”後續處置階段。在對堰塞湖進行更為詳盡觀測的基礎上,張宗亮創新性提出“除害興利、變廢為寶”,將堰塞湖改造成集防洪、供水、發電、旅遊等效益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的理念。
秉承創新理念,張宗亮親任堰塞湖綜合整治工程的設計總工程師,並主持了“堰塞壩險情處置與開發利用保障技術與裝備研發” 這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
6年科研攻關,堰塞壩建設的多項技術瓶頸得到一一解決。2020年6月,紅石巖堰塞壩實現首機投產發電,該工程成為世界首座“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水利樞紐工程。
堅守初心
“大師”是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同事對張宗亮的尊稱,這不僅是因為他2008年當選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更是對他37年來在專業技術之路上拼搏追求、學有建樹的敬佩。
多年來,張宗亮率領團隊完成兩座世界前十高壩設計,創造了多項中國之最乃至世界第一的里程碑工程;他主持和組織設計建成國內外75座水電站勘察設計科研工作,其中雲南省境內水電站47座,總裝機容量達3140萬千瓦,總投資近3000億元。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份份榮譽及獲獎證書並沒有讓張宗亮停下創新的腳步。他將自己取得的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於瀾滄江如美、雅礱江兩河口、大渡河雙江口等多個水電站建設中,並率領團隊結合工程實際研發新技術,有力推動了西部地區特高壩成功建設和技術發展。
“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看西南。近年來,雲南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 ‘綠色能源牌’,這為我們水電建設者提供了更加寬廣的舞臺。”張宗亮表示,當前能源產業已成為雲南支柱產業,水電、風電、太陽能等為主的綠色能源正加速發展,自己將紮根祖國西南,堅守初心、致力創新,為雲南乃至全國水電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雲南網記者 季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