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科研圈、環球科學、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等
- “天問一號”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首個成果釋出
近日,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物理》(Earth and Plantary Physics)的一項研究中,釋出了“天問一號”環繞器的有效載荷之一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MINPA)的首個科學研究成果,對MINPA的首批科學資料進行了校準和比對分析,確認了儀器功能與效能符合設計預期。
在地火轉移階段,MINPA獲得了至2021年1月26日期間的太陽風離子探測資料,為行星際多點太陽風觀測、太陽風徑向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在地火轉移期間,MINPA捕捉到了多個流相互作用區事件,利用天問一號和地球衛星專案對同一個流相互作用區的探測資料,科研團隊對比分析了MINP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MNI太陽風資料集(OMNI資料集收錄了從1963年至今多個地球軌道衛星的近地太陽風磁場和離子資料),兩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http://www.eppcgs.org/en/article/doi/10.26464/epp2022014
- 溝道長度2.8奈米的碳奈米管分子結電晶體問世
12月23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一項工作中,研究團隊利用新方法,製備出溝道長度僅為2.8奈米的金屬-半導體-金屬構型碳奈米管分子結電晶體,並觀察到其室溫量子相干輸運性質和法布里-珀羅干涉效應。
研究人員利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對單根碳奈米管進行原位加工、表徵與測量,並將球差校正電鏡影象和奈米束電子衍射圖譜對變形前後碳奈米管的手性進行分析,發現碳奈米管的手性角具有向高角度轉變的明顯趨勢,實現了金屬性碳奈米管向半導體性碳奈米管的可控轉變。該研究為碳奈米管的手性及導電屬性調控提供了新途徑,顯示了碳奈米管分子節電晶體的優異效能。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i8884
- 中國國際頂刊論文數量達世界第二
12月27日,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釋出的《202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卓越科技論文總體產出持續增長,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2,上升2位;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排名第2 位。
按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統計,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等4個領域排在世界第1位,與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計算機科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前進兩個名次,排名世界第2。
- 在孕晚期父母基因已開始“較量”
12月27日,發表於《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發現了胎兒營養供應調控過程的相關基因,以及這個過程中父系、母系基因“競爭”的機制,加深了對發育過程中胎兒、胎盤和母體營養交流的理解,也為胎兒體型異常提供了新的藥物研發思路。
研究團隊發現,在孕晚期,小鼠胎鼠會分泌促進血管生長的IGF2分子,經臍帶傳遞到達胎盤後,胎盤血管會隨IGF2水平上升而迅速增多,保證發育中胎鼠的營養供應,而胎鼠的Igf2等位基因中只有來自父親的Igf2會被啟用表達。同時,IGF2的作用受另一分子IGF2R的拮抗調節,且僅有來自母親的Igf2r在發育中轉錄表達。
研究人員認為,父系Igf2基因表達促進胎兒的營養攝取,母系Igf2r基因表達限制胎兒建立過多血液連線,二者一起調控胎兒最終獲取的營養總量,可防止胎兒體型過小或過大。
https://www.cell.com/developmental-cell/fulltext/S1534-5807(21)00994-1
- 首張針葉樹生殖發育精細蛋白互作網路構建完成
12月28日,發表於《細胞》(Cell)的一項研究中,基於油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和甲基化組揭示了針葉樹主要演化特徵的遺傳基礎,並構建了首張針葉樹生殖發育精細蛋白互作網路。
研究團隊利用更高效的工作流描述語言(WDL)對組裝工具Canu進行了重程式設計,將利用大規模資料組裝運算時間壓縮約4倍,最終組裝獲得25.4 Gb染色體級油松基因組,連續性指標contigN50達2.6 Mb,是當前已公佈的連續性最高的超大基因組(>15 Gb),ScaffoldN50更是將此前針葉樹紀錄提升了近一千倍。
此外,研究人員對油松基因組範圍全部2261個轉錄因子(TF)與758個轉錄調控因子(TR)進行了手工鑑定與逐一命名,並將基因名稱寫入註釋檔案供相關研究參考。這些資料為針葉樹獨特的基因組特徵、適應性進化、生殖發育調控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針葉樹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大量高質量遺傳資訊資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1014288?via%3Dihub
- 摻入週期性鋸齒形邊緣段的凹邊石墨烯奈米帶被合成
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月28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一項工作中,研究團隊合成了引入週期性鋸齒狀邊緣段的凹邊石墨烯奈米帶。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具有周期性鋸齒狀短段的凹邊石墨烯奈米帶(GNR)。這種GNR家族的帶隙可以透過鋸齒形段的長度和沿相對邊緣兩個相鄰凹單元的距離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可以從半導體轉化為接近金屬的帶隙。透過由一種結構靈活的S形菲分子單體在Yamamoto偶聯後得到的一個獨特的蛇形聚合物前體之間的Scholl反應,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種週期性鋸齒狀凸邊奈米帶的家族成員。
合成的物質在近紅外區表現出擴充套件和寬吸收,在已有的溶液合成的GNR中,創下了有記錄的窄帶隙,還具有較高的宏觀載流子遷移率,這主要是由於其本徵有效質量小,使其成為奈米電子學的候選材料。
https://doi.org/10.1021/jacs.1c09000
- 新方法僅需4步即可實現固碳
12月28日,發表於《ACS催化》(ACS Catalysis)的一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基於生化反應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設計了一個全新的、迄今最短的人工固碳迴圈。
這個迴圈只包含4步反應,分別由丙酮酸羧化酶(PYC)、草醯乙酸乙醯基水解酶(OAH)、乙酸-CoA連線酶(ACS)和丙酮酸合酶(PFOR)催化,所以被命名為POAP迴圈。其中,由丙酮酸合酶和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這兩步反應均為固碳反應。POAP迴圈每執行一輪,可以轉化兩分子二氧化碳生成一分子草酸,消耗兩分子ATP和一分子還原劑。理論上,構成一個最小固碳迴圈需要3步反應,POAP迴圈已經接近理論最小值,且可以在無氧條件和較高溫度(50℃)下實現固碳。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atal.1c04151
- 多替拉韋可用於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治療
12月30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項研究發現,基於口服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多替拉韋(Dolutegravir)的治療對兒童感染者有效,可應用於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治療。
研究人員對多替拉韋作為一、二線治療和接受依法韋侖(efavirenz)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發現,僅有14%的感染兒童在接受多替拉韋治療後2年內出現艾滋病相關症狀或者血液檢查陽性,顯著低於對照組標準治療方案22%的失敗率,且未見明顯副作用。研究團隊也在更小的兒童(小於14千克)和嬰兒中進行試驗,但相關結果暫未發表。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8793
- 2021《國際期刊預警名單》釋出
12月31日,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釋出了2021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期刊分期表團隊根據專家諮詢結果和計量指標表現,將預警期刊分為高、中、低風險三類。最新預警名單包含了工程技術、計算機科學、生物學、數學和醫學領域的共35本期刊,其中高風險5本,中風險15本,低風險15本。
文獻情報中心指出,高風險預警旨在抑制學術不端問題,批次論文涉及“論文工廠”;中風險預警旨在促進我國學術成果的國際傳播和最佳化我國科研經費的使用,期刊作者群和讀者群的國際化程度低,以及論文處理費不合理;低風險預警旨在提醒科學家,期刊存在學術影響力驟降風險,大體量期刊發文量激增。
文獻情報中心還指出,期刊預警不是論文評價,更不是否定預警期刊發表的每項成果。預警期刊旨在提醒科研人員審慎選擇成果發表平臺、提示出版機構強化期刊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