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繁衍,人類在地球上勞動生息。那麼:地球是從哪裡來的?
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挪威神話的巨人始祖死亡後身體幻化為土地山脈河流;希臘神話的蓋亞從體內分娩出天空山脈海洋;美索不達米亞的宇宙起源之神南木創造說等等。
第一個較為系統的嘗試用科學解釋地球形成的人,是法國的動物學家布豐。在1745年的時候他提出曾經有一顆彗星擦過(一說是碰撞)太陽後,從太陽上撞擊出一部分的物質,這些物質後來形成了地球和其他的行星、衛星。
這就是所謂的災變說。
緊接著德國的哲學家康德在其於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中提出星雲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高溫的星雲演變而來。認為“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得微粒聚結形成團塊,而團塊越來越大,那麼引力就會越強。而引力最為強大的中心形成了太陽。周圍的較小的引力中心在凝聚物質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其他的行星。
其實:地球是在距今4-50億年前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分化出來的。
太陽星雲中間部分先一步形成太陽,而圍繞太的原行星盤逐漸凝聚形成星子,逐漸形成原行星(衛星的形成也有類似的過程),原行星(原行星是指在原行星盤內大小如同月球尺度的胚胎行星)在早期的時候有較多的放射性元素。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原行星之間的撞擊、原行星和星子的碰撞、早期彗星小行星隕石等的撞擊(撞擊也會產生區域性溫度的升高);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原行星在增長個體的同時,區域性也會發生熔融。在熔融的部分,較重的元素開始向中心下沉,較輕的物質會向表面上升。這個過程稱為行星分化。
剛產生的地球是一個各種物質混雜在一起的球體。在引力、溫度和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內部的物質分化形成複雜的圈層構造。質量大的物質(鐵鎳等)開始下沉並聚結形成地核(固態)。而較輕的物質(矽化物、氣體等)在壓力和溫度的作用下形成熔融狀態的地幔。在地球表層因為溫度和壓力的降低地幔固化而形成地殼。早期的大氣除了地球本身引力的作用下俘獲的氣體之外,地球內部的氣體也透過地球上早期的火山從內部釋放到地表。
在經過複雜的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地球才變成今天的模樣。
另:有關地球形成的神話當中,盤古是因為自願的創世而放棄生命。比起老外的神話更具人情味道。這裡不一一舉例(關於墨西哥血腥的阿茲特克神話有興趣的小夥伴自行查閱)。
地球形成的假說還有俘獲說和恆星分裂說等,這裡不一一舉例。
圖片源自網路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