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近日,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大衛星”)宣佈完成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國投創合領投、中航產融及科力創投旗下產業投資基金跟投。工大衛星總經理曲成剛表示,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產線升級、創新研發和團隊建設等方面。
工大衛星成立於2020年12月,是由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核心團隊發起,哈爾濱工業大學以衛星技術方面智慧財產權出資,共同成立的商業航天公司,具備通、導、遙微小衛星整星批次化設計、製造及在軌交付能力,主要面向市場提供商業衛星產品。
我國商業航天事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趨勢清晰,尤其是商業衛星領域,已經呈現出了低軌化、小型化、批次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商業衛星未來市場空間廣闊,相關資料顯示,到2025年我國預計將發射超過3500顆衛星,而國內發起星座總計劃數量已突破10000顆。
工大衛星總經理曲成剛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到了圍繞大型星座計劃發射低軌衛星的發展時機,對於商業衛星研發製造企業來說,能夠快速完成衛星設計並批次生產,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微小商業衛星相較於傳統大衛星,有價格更低、能夠快速、批次化生產的市場定位。工大衛星董事長陳健表示,商業衛星要做到快速生產,首先在設計端要實現足夠的柔性化,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和運載、載荷等外部因素,實現設計層面的最優解。
工大衛星在設計環節採用了數字化並行設計方法、機電一體化最佳化技術以及任務級數字孿生驗證技術等,可高效完成衛星整體硬體架構的設計和試驗;在軟體方面,工大衛星研發了面向節點虛擬化的飛行軟體快速設計技術、面向飛行任務快速重構的軟體設計技術以及基於沙盒隔離的軟體定義智慧安全重構技術。
陳健表示,工大衛星全部採用了自研的功能軟體,並透過不斷最佳化來滿足客戶對衛星飛行任務的需求。在製造過程中,工大衛星採用了智慧化的脈動生產線,同時搭配了基於特徵匹配的自動化測試技術,可高效完成衛星的AIT環節。生產環境方面,工大衛星擁有完備的衛星研製生產條件,配有KM4熱真空環境模擬系統、20噸振動試驗檯,EMC測試系統、零重力動力學模擬模擬系統等,具備1噸以下衛星整合、測試與試驗等全流程研製生產能力,衛星年產能在50顆以上。
除了根據客戶負載型別和任務要求定製化設計研發商業衛星,工大衛星也打造了多個成熟的衛星平臺。
目前,工大衛星設計研發了SATware-RS100百公斤量級遙感衛星平臺、SATware-RS500五百公斤量級遙感衛星平臺、SATware-CS200兩百公斤量級SAR衛星平臺、SATware-PNT100百公斤量級導航增強衛星平臺、SATware-CS200兩百公斤量級通訊衛星平臺等。
陳健表示,衛星平臺的定型主要考慮了當前國內衛星載荷的工況水平,例如考慮到國內的SAR衛星(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衛星)載荷的解析度和幅寬,衛星平臺設定為200公斤級最為合適。目前工大衛星的定製化衛星研發和平臺型產品在通訊、導航、遙感類別均有佈局。
在供應鏈方面,目前我國商業衛星供應鏈還不夠成熟。陳健對36氪說“工大衛星依靠多年的行業積累,建立了與衛星上游硬體產商的穩定合作關係,能夠有效控制產品質量和成本。同時工大衛星也在積極培養新的零部件供應商。”
目前工大衛星已簽訂數十顆商業衛星合同,陳健表示未來工大衛星將有數百顆衛星的研製任務,人員和公司經營規模也會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