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開分,大結局收官之際評分仍舊挺在8.0分,現代反諜戰劇《對手》是去年底當之無愧的口碑王者,整體質量配得上一外“年度黑馬”稱號。
但這部作品的結尾劇情,委實沒能跟上前期的精彩,它的整體質量仍舊屬於2021電視劇裡年質量拔尖的那一波,卻也因結局加重了三個問題,相當可惜。
邏輯問題
諜戰、懸疑、刑偵類作品非常註定故事、人物行為邏輯,做到合理自洽,是作品的質量保障,在這方面,《對手》前期的邏輯有小瑕疵,卻無大問題。
小細節雖有經不起推敲的地方卻基本上在觀眾容忍範圍之內,對作品口碑影響不多,但在結局的劇情裡,邏輯線漏洞越來越大,尤其是抓林彧的關鍵線索。
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超級“大魔王”林彧,用曝光兩個同事、給親生女兒下毒為代價製造的脫身計劃,卻因為用了帶酒店LOGO的雨傘錯過逃離時機。
七話相信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況,高智商的人往往敗給低階錯誤,但在戲劇化作品裡,這樣的呈現如果不夠絲滑,太容易會讓觀眾覺得突兀。
尤其是《對手》前期大篇幅渲染了林彧的狡猾,鋪墊給了觀眾非常高的預期,對終極對決的幻想是極致燒腦的,而真正的結局卻讓觀眾覺得,就這?
當終於對決出現大漏洞時,小細節的問題就會被襯托得更加明顯,仔細回顧整個作品諜戰故事線的邏輯,觀眾會發現這部劇總是離不開巧合。
李唐執行“謀殺”林彧計劃時,關鍵的一環是讓垂釣者拍到他的“殺人證據”,可誰能保證垂釣者當天一定會到位,心理素質又一定好到拍下證據呢?
段迎九發現林彧同樣是靠“巧合”,與前夫喝茶談離婚都能偶遇大反派,人物老辣的辦案能力在眾多巧合的堆積下,慢慢失去了說服力。
客觀來說,《對手》的生活倫理故事線要明顯比諜戰故事線更加出色,生活線裡間諜夫婦的日常生活真實感極強,又完美融合了溫情與悲傷兩種情感。
但諜戰線基本上全靠“錯誤的道路越走越傷,正道之光才是救贖”的新穎立意撐著,貧窮間諜夫婦在錯誤信仰壓迫下的痛苦與逐步覺醒,奠定了諜戰基礎口碑。
可惜,好的立意、優秀的生活劇情如果沒有好的邏輯支援,仍舊會讓作品出現無法掩蓋的瑕疵,《對手》脫穎於“諜”,卻沒有好好打響故事之“戰”。
角色問題
《對手》角色分為正反兩派,反派有間諜“鐵三角”,在三位實力派演員的加持下十分出彩,正派則主要由顏丙燕飾演的段迎九撐著。
正派核心人物沒有反派多,但在前期劇情裡,她的個人魅力一點也不比反派集團遜色,無論是“以身許國”的精神還是接地氣的辦案風格,都很有感染力。
但隨著劇情的遞進,角色的吸引力慢慢向反派傾斜,被間諜夫婦打動的觀眾越來越多,與之對立的段迎九卻慢慢模式化,到了大結局,她幾乎成了工具人。
導致這種情況的關鍵原因,是角色戲份的失衡。
編劇太愛渲染段迎九的自我犧牲,刻畫英雄的無奈,為工作缺席婚姻生活、為案件隱瞞糖尿病是人物的生活基調,這兩件事貫穿全劇,反覆被提及。
不可否認,這種渲染是必要的,在前期也成功打動了觀眾,然而,過猶不及,有些付出需要被大眾知道,卻不適合反覆強調,否則會讓觀眾覺得疲憊。
筆者小時候曾聽過很多人民老師為了上課錯過父母葬禮的事蹟,一開始覺得很感動,對老師這個職業更加敬重,如今仍舊敬重老師,卻對類似的報道麻木了。
段迎九的劇情對觀眾的情緒感染變化大抵也是如此,那場溫馨又催淚的離婚戲已經很高光,委實不需要再多加贅述,與煽情相比,她後期更需要業務能力的“高光”。
這個角色前期征服觀眾的職業魅力是經驗豐富、熟悉基層、眼光敏銳,可深入到工作實戰時,你會發現她失敗的次數不比間諜夫婦少,成功多靠“靈機一動”。
隨便瞄一眼下屬負責的監控影片便剛好看到間諜畫面,憑直覺找間諜,喝個茶便能碰上大BOSS,她難得帶有驚豔反轉的計劃佈局,是安排新人黃海去當臥底。
可惜,編劇沒有將重點放在這個計劃的縝密與燒腦上,反而為了給黃海煽情一把玩了個虎頭蛇尾的結局,連帶段迎九的工作分也大打折扣。
在諜戰劇裡,如果正派角色的能力高光偏弱,她的個人魅力就很難帶得起來,前期靠犧牲精神收穫的感動,也會因為後期的失衡受到影響。
除了段迎九外,其他很多角色也有被浪費的跡象,出場高智商的丁曉禾直到結局也沒有展現自己的成長,黃海、朱慧、小婷等人的存在雞肋大於魅力。
配角里難得出彩的是少女李小滿,叛逆少女人設雖然不討喜卻至少鮮活生動,與父母之間表面劍拔弩張實則相互關心的親情很感人。
有時候,呈現一個角色的魅力不一定是戲份多、人物行為高尚,而是刻畫出人物身份的亮點與共情,只有觀眾信服了角色,才能被其感染。
套路問題
邏輯、部分角色魅力刻畫在結局都沒能得到填補,反而漏洞越來越大,導致前期很多鋪墊分數被降低,與此同時,《對手》大結局又新增一個畫蛇添足的問題:背書。
李唐、丁美兮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最終只能自食惡果,這些觀眾完全能GET到,他們唯一的止損機會是棄暗投明,在李小滿獲救橋段就說的很直白了。
但編劇仍舊添加了大量畫外音與弘揚戲份為光明“背書”。
反派教科書式的自省,英雄教科書式的表彰,普通群眾教科書式的反應,最終的效果,是帶來與影視作品格格不入的教科書式宣傳。
而影視作品需要的,是點到為止的藝術,有些感情點的太透反而失去了美感,有些精神呈現得太直白反而不夠動人,《對手》結局便是如此。
這個問題或許是大環境創作趨勢導致,但無論如何,刻畫方式都不能太過照本宣科,否則會陷入大同小異的套路中,最終呈現的效果可能堪比“高階黑”。
影視創作者們需要注重整體質量的把控,不要讓邏輯、人物魅力失衡,更應該在環境與藝術中找到平衡,能夠驚豔時光的藝術作品,永遠不會是套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