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紅色記憶,追尋百年足跡。由北京市文物局、故宮博物院、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新華網客戶端共同製作的百集音訊欄目《藏品有話說》已於近日正式上線。欄目從近60家博物館中精選出藏品百餘件,編寫藏品故事製作成音訊節目,透過講述北京地區各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愛黨愛國藏品故事,回顧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百年奮鬥歷程。
第99集 神舟一號返回艙實物與天宮二號實驗室模型
今天,我們邀請來自中國科技館的李一,為您介紹兩件館內珍藏的文物。
宇宙飛船長什麼樣?在太空中的航天員會做哪些實驗?關注新聞的您,是否正在為神舟十三號三位航天員在空間站裡的日常生活心馳神往呢?今天的《藏品有話說》,就從中國科技館的神舟一號返回艙與天宮二號實驗室說起,讓您零距離接觸神舟與天宮!
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遨遊廣袤無垠的太空,是中國人一直不懈追求的夢想。嫦娥奔月的故事是古老中國飛天傳說中最具夢想色彩的一頁,美妙絕倫的敦煌飛天壁畫,給我們留下許多美麗動人的“飛天”形象。
新中國成立以後,航天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這一天後來也成為國務院批准的“中國航天日”。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成功升空,標誌著我國基本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完成飛行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追夢路上,從不停止。
2016年10月19日,我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成功對接“天宮二號”,並實現一個月的太空生活。近年來,我國正在迎來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科技館四層B廳太空探索展區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真實見證。其中,有曾經遨遊太空、圓滿完成使命的神舟一號返回艙。返回艙外殼上的高溫燒灼痕跡還清晰可見,彷彿可以感受到它從外太空返回地球過程中經受的高溫與烈火的考驗。
神舟一號返回艙
中國科技館提供
神舟一號返回艙對面的展品就是天宮二號實驗室。這件展品是按照我國航天部門真實圖紙脫密打造的1比1高模擬天宮二號實驗室,它也被稱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觀眾可以看到航天員在太空中睡覺時所用的真實睡袋,動手操作各種高精尖的裝置,體驗航天員的太空之旅,進行手動交會對接。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
中國科技館提供
說到這兒,您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了吧?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採用資源艙、實驗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資源艙是一個非封閉結構,主要功能是為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提供能源和動力。實驗艙是一個密封艙,主要功能是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提供潔淨、溫度和溼度適宜的載人環境和活動空間。航天員可以在這裡進行一系列的重要實驗。
想要翱翔太空,還需要解決吃飯的問題。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主角馬克透過種植土豆求生存,終於重新回到地球的懷抱!
為了解決以後“紮根”太空的吃飯問題,我國在天宮二號實驗室中開展了擬南芥和水稻的培養實驗,探索在太空環境中如何控制植物開花結種的技術與方法,以獲得長期空間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氧氣。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們無疑是渺小的,但中國人對於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力量是無比強大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人仍然奮鬥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
我們國家載人航天三步走的過程, 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堅實。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必將早日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飛向更加遙遠的星空。
中國科技館
中國科技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大型科普基礎設施。
中國科技館以科學教育為主要功能,透過科學性、知識性、互動性相結合的展覽展品和參與體驗式的教育活動,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探索實踐。在開展基於展覽的教育活動同時,還組織各種科學實踐和培訓實驗,讓觀眾透過親身參與,加深對科學與技術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科學素質。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北京博物館學會、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