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環球時報》報道說,美國防長埃斯珀曾表示,就海軍實力而言,中國和美國之間還有著差距,特別是在公海戰鬥能力方面,中國依舊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和美國持平。
直到現在,中美兩國依舊都在製造著全新的艦船,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縮小這個差距顯然是不現實的,可華盛頓方面始終都對中國保持著格外的警惕。
從發展的增速來說,新中國成立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很多歐洲國家走了幾百年的發展道路,這或許也是美國擔憂的一個原因。
有這樣一個北京小夥,他因為一些機緣巧合曾在美國航母服役了4年,再次返回中國的時候,他也感嘆道:“中美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北京小夥自述美國海軍經歷
一位名叫羅雪的北京小夥,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拿著一張綠卡開啟了一段另類人生,他以自己的第一視角,感受了很多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生活趣聞。
2013年1月,現代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在美國航母當大兵》的書籍,作者正是羅雪本人,他獨特的故事,也吸引了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
1998年7月,美國亞特蘭大非常炎熱,羅雪正待在家中,突然響起了敲門聲。
有一位自稱“美國海軍”的人敲開了羅雪的家門,並且希望向他介紹一些當地的徵兵政策。
那會,美國的軍事實力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和他們抗衡,雙方的談話很快單刀直入,對方上來便詢問羅雪是否有興趣加入美國海軍。
按照羅雪的回憶,當他看到美國海軍身上的制服以後,竟突然有些心動了,他便詢問對方:
“我現在獲得的是綠卡,也可以當兵嗎?”
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羅雪瞭解了一些參軍待遇,這次,他跟那位黑人士兵算是熟悉起來了。
之後,兩人隔三差五便會一起聊天,那個人也會挨家挨戶地尋找適齡的男性。
羅雪也得知,對方已經有三天沒有招到人了。
就這樣,羅雪也稀裡糊塗地進入了部隊,成為了一名美國海軍。
最初的軍隊生活,對於羅雪來說非常無聊。
每天都有很長的時間用於整理內務,而且美軍海軍的人都比較喜歡擦皮鞋,有的時候還會加上自己的唾沫。
讓羅雪難以理解的是,有些人甚至會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和皮鞋較勁,並且絲毫不覺得厭煩。
僅僅過了大半年,他便登上了美軍的航母。
據他所述,美國在60年代生產的鷹眼預警機、熊貓戰鬥機等高科技武器直到現在依舊還在服役,並且質量特別好,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感。
通常來說,地勤人員1個小時就能檢查清楚,任何一根暴露出來的電線或者螺絲,都有可能導致飛行的安全問題。
讓羅雪永遠無法忘記的,便是一次攻擊機出事的事情。
那一天,龍捲風肆虐了很久,對於航母來說,巨大的噸位也決定著它能夠應對大部分惡劣氣候,對於海軍來說,要做的就是對於飛機的保護。
那時,所有飛機都已經被加固,理論上還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在龍捲風來臨之前,已經有飛機出去執行任務了,並且有一架大黃蜂戰機沒有成功返航。
羅雪等人透過窗戶來看,一架大黃蜂飛機已經接連兩次著陸失敗,或許是面臨了極為嚴重的故障了。
工作間裡面有電視,連通著外面的監視器,羅雪看到了一個小亮點正在螢幕上閃爍,那應該就是一架沒有返航的大黃蜂。
隨著亮點不斷變大,羅雪也意識到,這時大黃蜂飛機希望再次迫降,指揮塔的軍官聲嘶力竭地給出指令,可是不一會時間,小亮點消失了。
那一瞬間,所有人都意識到飛機出事了。
直升機迅速出動,搜尋行動持續了一整晚,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終於找到了已經變成兩截的飛機殘骸,還有一頂飛行員的頭盔。
這也足以見得,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國,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還是會遇到很大的風險。
在航母上出事計程車兵,葬禮通常也是在航母上舉辦的。
那位失事飛行員的妻子也很快被接到了航母上,所有人都換上了非常正式的“大禮服”,在甲板上排列為莊嚴肅穆的方陣。
葬禮結束後不久,羅雪所在的中隊也召開了“安全教育大會”,長官再次強調了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並且十分自傲地指出:
“我們的敵人不是敵人,而是安全!”
此時,羅雪充分意識到,並不是真正上了戰場的時候才有可能面對風險,而是從出海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保持著戰備狀態。
類似的經歷和故事有很多,也都被記錄在羅雪所寫的書中。
那段獨特的經歷,也讓羅雪本人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部分華人來到美國,要麼是為了生活工作,要麼就是來上學的,加入到美國部隊當中的,更是寥寥無幾。
羅雪也表示:“我已經不願再提起在美國海軍的那段日子,不過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雖然我也曾後悔過沒有把大學讀完,也沒有在美國經濟發展最好的時候掙一筆錢。”
對他而言,他確實錯過了很多東西,思想也沒有上升到要為海軍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境界,至於最初的決定,他表示:
“當時,確實也是帶著一種很自私的想法入伍,想要早點逃離自己的家庭,也想要早點加入美國國籍,所以走了這條路。”
他在美國當了四年的兵,一直在2002年從美國海軍退役,過去了十年之後,他才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了一本書。
也因為這段經歷,他開始更加關注中美兩國的軍事發展情況,2012年的時候,他寫道:
這10年過去了,美國和現在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可是這十年來,中國的變化卻非常巨大。
中美的差距,正逐步縮小
如今,距離羅雪寫下那本書,又接近10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在軍事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果,可喜可賀。
羅雪曾明確的表示:
“十年前的美國,和現在或許沒有很大的區別。
可是中國這十年的變化卻十分巨大,在2012年的時候,中國的航母遼寧艦已經下水,並且順利完成了出海任務。
這在十年前幾乎是不敢想象的,如果我能夠晚生20年,真希望得到機會在遼寧艦上服役。”
他覺得,自己雖然不是軍事方面的專家,可是卻也有過一段和美國航母近距離接觸的經歷,當年也有不少軍事迷希望他能夠寫下一本書,基於各方面考慮,他最終將書寫了出來。
四年的時間,讓他增長了很多見聞,羅雪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四年的海軍生活全部描寫出來,至於其中的褒貶,則交給廣大讀者和觀眾。
至於航母,想要擁有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這個問題很大,航母所代表的也並不單純只是一件武器裝備,而是國家外交、軍事等綜合實力的體現。
所以,並不是買上一艘航母,自己的國家就能躋身於強者之列。
對於航母這件事上,羅雪的態度和很多中國網友一樣:早發展,早收穫。
因為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非常強,謀求發展必須要面向大海,這也是多年來形成的國際共識。
想當年,鄭和已經考慮到了,並且付出了實踐。
可到了近代,國家受到了欺辱,人民崛起後奮勇反擊。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切才由百廢待興的狀態慢慢起步,終於有了今天的發展。
逆風而上,付出了多少艱辛,幾代人都是清楚的。
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後,全球的經濟和貿易不斷髮展,海洋上的“話語權”就顯得格外重要。
只有各個方面都發展起來了,才能玩得動航母這樣的大傢伙,而想要真正擁有航母,可不是在外面買一艘這麼簡單。
換句話說,很多人潛意識裡覺得西方國家發達,要什麼有什麼,實際上,西方很多發達國家同樣沒有航母。
這種橫向對比的思維也是不對的,從戰略佈局來看,歐洲和美國基本上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有了美國的存在,這些國家在海洋上也可高枕無憂。
美國有十幾個航母戰鬥群,幾乎覆蓋了全球,這也是他們能在國際上有如此話語權的一大原因。
反觀東方,能承擔大任的,其實也只剩下中國了。
換句話說:不是中國選擇了航母,而是航母選擇了中國。
想要獨立自主的穩固航母地位,對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是極大的考驗,而且這也絕不是誰一天就可以完全的任務。
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單純拿軍事實力去和美國對比,也是不正確的。
畢竟,中國至今沒有與美國開展軍事競爭的任何想法,因為這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美國從來想著的都是“稱霸全球”,因此他們在軍事研究領域開支也很大。
中國不會去南太平洋、印度洋等領域去和美國海軍發生衝突,這些地方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而在中國近海就不一樣了,這些關乎到中國的核心利益。
美國對於中國耿耿於懷,其實也不難理解,可無論美軍能夠拿到多少經費,新建多少艘艦船,都沒有辦法再次去近海壓制中國。
中國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安全,無論需要多少預算,全體中國人民都會支援。
對於美國而言,就算是軍事實力超越了中國,想要在中國近海打仗,所需要的後勤成本都非常大,完全發揮不出來優勢。
美國整體上就算強大,也不是強大到無所不能;中國雖然不搞軍事擴張,也足夠保衛自己的領土。
羅雪在那本書的序言中,也寫下了不少自己的觀點。
有句話很有意思:如果美國把所有航母都銷燬,那麼全人類都省下了很多資源和財富。
作為曾在美國航母上服役計程車兵,他也說:
“透過寫下這本書,也希望中美關係能夠良性發展,在推動世界和平的程序中起到積極作用。”
畢竟,見多了堅船利炮,也見過訓練過程中的犧牲,他更加知道生命可貴,流血的事情誰都不願意看到,和平發展才是世界的主旋律。
參考
1 羅雪.我在美國航母當大兵[J].中外文摘,2013(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