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誌 2006年第22期中西醫結合
摘要
1)目的:觀察捏脊療法防治小兒反覆咳嗽的臨床療效。
2)方法:將78例反覆咳嗽的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採用捏脊療法和西醫對症治療,對照組採用西醫對症治療,對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進行比較。
3)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均明顯高於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4)結論:捏脊療法對小兒反覆咳嗽具有顯著療效,為臨床防治該病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捏脊療法;小兒咳嗽
小兒反覆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一般認為與患兒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有關。目前治療方法較多,但治療效果不確切,且容易反覆或加重。筆者採用傳統醫學中的捏脊療法防治小兒咳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我院兒科門診患兒,共78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咳嗽診斷標準[1]。
78例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1~10歲,平均5.6歲;病程最短4天,最長19天,平均6.5天。對照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齡1~10歲,平均5.3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20天,平均6.3天。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情分度標準[2]
1.2.1 輕度(+):有輕度咳、痰、喘,肺部偶聞及音或呼吸音輕度增粗,肺部X線檢查正常。
1.2.2 中度(++):有中度咳、痰、喘.肺部少量音或呼吸音中度增粗,肺部X線檢查兩肺紋理輕度增多。
1.2.3 重度(+++):有嚴重咳、痰、喘,影響睡眠,肺部可聞及多量音或呼吸音重度增粗,肺部X線檢查兩肺紋理中度增多
1.3 排除標準
發熱,體溫>38 ℃者;X線胸片提示為肺炎者;背脊部面板有感染、損傷者。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
採用捏脊療法配合西醫對症治療。捏脊療法是以捏脊法為主,配合點、按、撫、拿、提、彈等手法施術於脊背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基本手法是患者俯臥,暴露脊背部,操作者站於一側,在脊背施以法、擦法、按法、撫法、捏拿(肩井)等手法,並根據辨證點按相關腧(shù)穴。醫者治療前先搓熱雙手,取少許滑石粉作介質,輕輕揉搓患兒背脊部面板至微微發紅,然後自尾椎部長強捏至背脊上端的大椎穴。施行第2遍時每一脊椎捏拿3次,提1次;然後重複第1遍,共7遍。最後醫者在患兒背部肺腧、脾腧、腎俞3穴處各提3次。
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止服用任何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西醫對症治療採用抗生素(青黴素、阿莫西林、先鋒黴素、紅黴素等),口服或肌肉注射,療程為7天。
1.4.2 對照組
以西醫對症治療為主,用抗生素(青黴素、阿莫西林、先鋒黴素、紅黴素等),口服或肌肉注射,療程也為7天。
1.5 療效評定標準[3]
1.5.1 痊癒:1個療程內症狀、體徵全部消失,隨訪6個月,呼吸道感染未再發作。
1.5.2 顯效:1個療程內咳、喘、痰及肺部體徵4項中消失3項或均減少2/3以上者,隨訪6個月,呼吸道感染髮作不超過2次。
1.5.3 好轉:1個療程內咳、喘、痰及肺部體徵4項中消失2項或均減少1/2以上者。
1.5.4 無效:1個療程內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總有效率=(痊癒+顯效)/患者總例數×100%。
1.6 免疫功能指標檢測
採用放射免疫法檢測患兒治療前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水平。
1.7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若方差齊時選擇LSD法,方差不齊時選擇Dunnett T3法進行方差分析和兩兩比較,自身前後比較採用t檢驗,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用SPSS 13.0軟體進行統計學處理。